↑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作文题 2 题,选择题 3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对比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作文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中的惊喜让我们感到无限欢悦。意想不到的礼物是惊喜,柳暗花明的发现是惊喜,他乡遇故知的邂逅是惊喜,雪中送炭的帮助是惊喜……

    请以“惊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700字;②要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目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

    以《我爱     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字数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狼藉/慰藉         记载/载歌载舞         锐不可当/当仁不让

    B.提防/沙堤         簌簌/天籁之音         强颜欢笑/强词夺理

    C.着陆/着火         悄悄/悄然无声         鬼使神差/差强人意

    D.窒息/停滞         推崇/鬼鬼祟祟         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娴熟  喷汽式  震聋发聩  坦荡如砥

    B.凋谢  鳍状物  油光可鉴  无动于衷

    C.迂回  荧光灯  和言悦色  杳无消息

    D.暄嚣  洗涤剂  络绎不绝  磨肩接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B.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C.假期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D.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

    ①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②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③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④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无论身在何方,总是被“故乡”牵动着心灵。黄鹤楼边,崔颢面对滔滔江水,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荆门山外,李白站立船头,动情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片段,回答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A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1)文中的A是指     (人名)。

    (2)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追溯了A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表现了其独特的性格特点。

    令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呢?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八年级拟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老师设计了两种主题活动形式,请你帮忙再设计出两种活动。

    A.举办网络词语小研讨

    B.举办“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的辩论会

    C.            

    D.                

    (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电子阅读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50字。

    某校八年级的李兴同学最近喜欢上了电子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信,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赵亮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电子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其整体特征是____________。

    2.第3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绿皮车上

    (1)“我是被连环画骗上车的。”42岁的郑嫂笑盈盈地说,她是常州人,父母大学一毕业就分去上海工作,小时她寄养在常州奶奶家,一放假,就当沪宁线上的小候鸟。“你不晓得,20世纪80年代,从常州到上海,绿皮慢车要停十几个小站,开4个多小时,像我这样的小孩会待得很不耐烦。为了安抚我们,列车员自己凑钱买了几十本连环画,借给大家看。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以为当上列车员就可以看遍世上的连环画了。这不,一转眼,在车上跑了23年了。”

    (2)郑嫂记得当年贺友直画的连环画《山乡巨变》一套四本,有396幅画;《水浒传》更不得了,有26本呢,“当年的家长倾向于来去都把小孩交给同一位列车员,她就像我们路上的妈妈一样。孩子看完了彼此换书,自然就熟了,成了路上的好伙伴”。郑嫂说20世纪90年代末,孩子们在车上的交友有了新途径—— 只要一家租了车载DVD放成龙、周润发的电影,全车厢的孩子都被吸引去了,很快就成了分享食物和见闻的好友,“哪像现在,每个孩子都盯着手机,一趟长途下来,连对面铺上的孩子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3)为了打破车上的沉闷气氛,郑嫂在一个连环画爱好者的网站上发动大家捐献连环画,有些连环画二三十年没有再版,成了珍本,主人就寄了复印本来。也是,收藏连环画的人,都40来岁了,小时候,谁没有在绿皮车上看小人书的经历呢?郑嫂的回忆,在大伙心中点下了甜蜜又酸涩的涟漪。靠众人帮忙,郑嫂竟然在她的车厢,恢复了一个装连环画的小木箱,成功地将新世纪出生的小旅客引来,与同龄人换书看。

    (4)除了当一个额外的小人书管理员外,郑嫂干的所有事,都是跑长途的卧铺车厢列车员的分内事:换铺位票,开关车门,扫地倒垃圾,送开水,到了大一点的车站飞跑下去,给车厢里的水箱加满水……郑嫂说,上海的水,没有南京的好,碧绿的茶,拿上海的水来冲,放个十分钟就成了乌龙茶色。同样,吉林市的水,比哈尔滨和佳木斯的都要好,“松花江水到了吉林市,来自长白山雪水的那股冷冽劲还没有消失,按老人们的话说,喝了是可以败火的。到了下游的大城市,漂白粉味道多少会有点,没法子,一条大河,你总不能叫它从头到尾都是清的”。

    (5)郑嫂的办法是在列车的终点站,如上海和佳木斯,只加1/3的水,到了水质好的城市再加满水,这让她在列车停靠的三五分钟内跑上跑下,分外忙碌。

    (6)但忙得很值。她记得到上海上大学的一小伙子,两年半没有回家了,到了吉林市,拿老家的水冲了两包方便面,说隔着那么重的调味料,他都能感觉到水的不同。

    (7)春运,那个男孩子非但没有买到卧铺票,连张硬座也没有买到。想是想家得紧,站二十几个小时也要回去;他很聪明,到卧铺车厢来蹭过道的活动座位,一有人去铺位休息,他就把弹簧座位扳下来坐。照规定,列车员是可以把这种“外来人员”往外轰的,但郑嫂没有去轰他。

    (8)列车在小伙子老家那个小站停下时已是深夜,小伙子已戴上狗皮帽子,打扮得像《林海雪原》里的小分队队员。郑嫂一看,等着下车的就他一个人,忍不住担心:“你家没人来接你?”

    (9)小伙子得意地笑了:“为了我娘有个惊喜,我打算走十里地悄悄地进村。”

    (10)车在小站只停一分钟。外面的空气冻得发脆,雪地冻得像镜子一样,在关上车门之前,郑嫂把自己灌满热水的茶瓶,拧紧盖儿,抛给了他。

    (11)郑嫂没有对他提起,自家儿子这年也上大学去了,大学所在城市还不在自己跑的这条线上。

    (作者:明前茶)

    1.本文围绕在绿皮车上,写了郑嫂的哪几件事?请概括。

    2.“郑嫂的回忆,在大伙心中点下了甜蜜又酸涩的涟漪。”这里的“甜蜜”和“酸涩”矛盾吗?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3.文中第(5)—(11)段,有多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郑嫂的形象特点,请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郑嫂看到小伙子离去的背影,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合理想象,写出郑嫂的心理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晓雾将歇(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乙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赏析颈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处。

    2.“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