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基础知识综合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课外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lǚ)病,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又丑,内心怨怅(chàng)不已。

    B.一些年轻人,在开创事业时都是心无旁鹜,然而大多数在功成名就后就饱食终日,让周围聒(guō)噪的言论蒙蔽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亵(xiè)渎自己当年的理想和追求。

    C.他的美学观点在《道德箴(jiǎn)言录》中也有所表露、他崇尚真实自然,反对矫揉造作,认为真是美的基础,一切平凡都不可小觑(xù)。

    D.在觥(gōng)筹交错之时,在杯盏人生之间。你我一起回忆起赤壁千年,熊熊火光,东风骤起,这里有羽扇纶(guān)巾的谋士,也有四面激战的征人,更有衣衫褴褛的百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8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B.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考验。

    C.在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D.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小说,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D.“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2月,西安成为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一时间,相关消息立即登上了各大新闻头条:西安将成立直辖市,西安复名长安,西安回归中西部核心城市等……(1)说到西安,就不得不说大雁塔,大雁塔经历四次改建和修葺,看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富丽堂皇,但却是西安城画龙点睛之笔。2018年初,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达访华第一站——西安,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大雁塔。大雁塔有何独特之处呢(2)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秋,杜甫(3)岑参等人相约莅临大雁塔,凭栏赋诗。岑参写下了歌颂大雁塔的名句:(4)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修葺   B、富丽堂皇   C、画龙点睛   D、莅临

    (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1)    B、(2)    C、(3)    D、(4)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3)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包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5)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8年第二季度,华为手机的销量超过苹果公司,多年来,千万中国科技人才一直在追求成为行业的领跑者,面对得失,他们始终拥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豁达。(选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1)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以上作品的作者是_________,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我们还读过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

    (2)《水浒传》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的原因有多种,请结合原著,写出其中的三种上梁山的原因及对应的一个代表性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美好的事物能让人心情愉悦,美好的外表能让人赏心悦目。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各种“美颜”手段诞生了。但如今,许多年轻人沉陷“美颜”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完全忽视了对自我的认知,盲目地追随潮流,整容成“网红”模样,或者将照片修改得面目全非。

    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美颜”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地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结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蜡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地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回响着,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吗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得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一一!”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风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地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曼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曼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1.请结合情节分析下列加粗词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说呢!”心,释然了……

    ②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曼的献身精神。

    2.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这声音倏忽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客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3.文章结尾处写道“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探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已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最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的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为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只要不断追求,都会抵达终点。

    ②优秀作为一种品质,离不开客观环境,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

    2.如果用一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材料:马云于1999年初,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并从别人手里买下了阿里巴巴这个域名阿里巴巴创办初期,马云下了死命令,每个员工必须把房子租在离他家五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之内。那时候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而大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马云亲自为大家下厨,端上一桌好菜。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4.请你对“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结合生活实际做简要评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外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①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②,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③;问钱谷,责治粟内史④。”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⑤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阳武县户牗乡: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②社: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③廷尉: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④治粟内史:秦和西汉初期管理国家时政的官吏;⑤绛候:指上文丞相周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居顷之(经过) B.勃又谢不知(谢罪)

    C.苟各有主者(苟且) D.君独不素教我对(平时,平素)

    2.请用“/"给文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②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4.陈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淇上送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①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①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

    1.在《淇上送赵仙舟》首联中____ 和____ 两字写出了两人见面时间短暂,表达了来去匆匆的遗憾。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淇上送赵仙舟》都属于离别诗,但表达的心境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请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写一首600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