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0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宋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乾隆时期

    A. 皇帝推动儒学复兴   B.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 思想领域渐趋保守   D. 君主意图控制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旱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A. 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B. 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 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D. 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森严等级制度特征

    C. 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 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 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罗马法历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在公元前304年,弗拉维乌斯将有关诉讼的材料公布于众,使罗马人第一次了解到法律诉讼的文字程式;二是公元前254年,第一位平民祭司长提贝鲁斯·克伦卡尼乌斯第一次公开地讲授罗马法,向公众提供咨询意见。据此可知在这两件大事发生前

    A. 平民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B. 法律知识垄断在少数人手中

    C. 罗马法处于习惯法阶段

    D. 法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较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 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 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 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 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 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A.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 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 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 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

    A.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B. 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灵活性特点

    C. 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

    D. 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

    A. 事异则备变

    B. 无为而治

    C. 仁政

    D. 君舟民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5、16世纪的明朝就几乎全部具备了。以下不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B. 江南地区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工商业市镇

    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哟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担任该項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师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領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国务院授于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摘编自《2015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用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嵩素的主要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下诏,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清雍正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孙中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材料三  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012年《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中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的所述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齐桓公多次与管仲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提出对人口、房屋楼台、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并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具体办法上给出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可耳”。管仲还认为,“若岁凶旱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故修宫室台榭,……,以平国策也。”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管仲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经济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