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0 题,论述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

    A. 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着主要反映出当时上海

    A. 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

    B. 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 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 与世界的关系不断紧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微贱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微贱的占55%。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东周权力关系变化

    C. 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D. 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说明孔子

    A. 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   B. 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 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   D. 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这主要是因为

    A. 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

    B. 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

    C. 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

    D. 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 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 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 中共十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 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 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这首歌谣表明

    A. 清朝统治不得人心   B. 保路运动胜利在望

    C. 武昌起义已经爆发   D. 风俗习惯影响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住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传统社会,婚姻以“事宗庙、继后世”为目的。其仪式,通行六礼。宋以后虽有简化,基本上仍遵循凭媒定娶、尊长主婚、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之习俗。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等省份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四川省拟定大量白话文告示,广为宣传的同时,赶印了5万份婚书,要求各地三个月内售清。这次改革是政府试图以法律形式规范民间婚姻的尝试,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官制婚书费用较高等原因,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吴佩林《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出现了大绢丝、小彩头、丝锦行、绢行、米行、生铁行等行会名称。诸行设行头,《周礼注疏》载:“肆长,谓一肆立一长,使之检校一肆之事,若今行头者也。”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宋代的“行”也称作“团”,“不以物之大小,皆置为团行,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则与当行同也”。如纺织业中有了独立的染坊,染色行业中因为夹缬新工艺的出现,于是有了专门从事雕造花缬的技工。之外,还有刻丝,刺绣等新工艺行业的出现等。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01年,清王朝提出了振兴实业的政策,但绅商领袖和商务官员之间缺少联络,难以适应对外商战的急剧升级,建立商会便提上了日程。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之后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但振兴工商政策遭遇了不少地方官吏拒不执行,拖延应付等障碍。商部上奏朝廷,并向全国商人发出了建立商会的号召。1904年5月,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正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并在1905年联合21处商会发起“抵制美货”运动。到1906年,全国范围内共成立商务总会30处,商务分会147处。

    ——摘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行会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商会的变化及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