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 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C. 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D. 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 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 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 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B. 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 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D. 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D.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B.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走的大树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 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 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 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 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 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 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 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 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 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 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 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 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 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 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 的意义和价值。

    C. 文草写“我”在成长过栉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D. 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部分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的比重)(部分国家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的比重)

    (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织就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B. 2015年与2000年相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日本在大幅减少,而中韩两国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C. 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表明我国有突出的知识创新。

    B. 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C. 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D. “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3.为什么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弟子又幼来耽玩           耽:潜心

    B. 负才艺,多权谋           负:有

    C. 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D. 更不复安于梁槛上          安:放,藏

    2.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B. 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C. 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 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B. 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 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 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C. 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D. 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2.在《幽居》韦应物一诗中,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侧面描写客人箫声和歌声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中一仰一俯所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一份军训决心书,部分语言表达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其中五处错误,并加以改正或者删除。

    亲爱的学校领导、各位老师、教官,尊敬的同学们:

    您们好!

    此时此刻,我内心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代表我们行政管理班的全体同学,向各位领导、老师、教官和同学们,表明我们顽强训练的决心。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有一次这样的磨炼,虽然是苦涩的,但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大学学习的第一课。针是磨出来的,铁是炼出来的。经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过努力才能有回报。军歌响起,绿色为伴,太阳为证,我们已下定决心: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项训练,请老师和教官考验我们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一句诗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请根据诗句描写的对象和营造的意境(可参考图片画面)将其扩写成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沉浸于现实的忙碌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思念过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 —— 雷音

    (2)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 龙应台

    (3)没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没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难。 —— 亚历克·马肯策

    (4)人们需要欺骗,让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很忙碌,很有意义。 —— 李银河

    (5)越工作越能工作,越忙碌越能创造出闲暇。 —— 佚名

    (6)忙碌的人没有掉眼泪的时间。 —— 谚语

    以上都是关于“忙碌”的人生感悟,生为世俗之人,或置身于忙碌之中,或置身忙碌之外,我们怎样看待“忙碌”呢?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