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题文)《史记》记曰:“襄公(?~前637年)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全唐文》则说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

    A. 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治国

    B. 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

    C. 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

    D. 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 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 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 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

    A. 缺乏民主制度维护

    B. 自由权利受到限制

    C. 维护城邦至上原则

    D. 淡化法律制度规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 罗马法中严苛的法律程序

    B. 罗马法在欧洲历史的重要地位

    C. 罗马法中蕴含的共和精神

    D. 罗马法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3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所有的宪法都遵循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这表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A. 邦联体制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

    B. 迫切需要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

    C. 邦联国家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

    D. 亟待强化中央集权以摆脱政治危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

    A. 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

    B. 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

    C. 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

    D. 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 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 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C.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D. 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A. 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

    B.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C.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 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中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

    A. 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B. 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C. 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D. 促进了区域集团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

    A. 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B. 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

    C. 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隋唐以后,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

    A. 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B. 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

    C. 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 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 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 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 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对外宣传是国家塑造海外形象,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总统专门成立了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20世纪40年代,当大部分中国民众对美国和美国人尚无清晰概念时,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一摘编自王容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策者在华塑造正面光辉的“美国形象”的原因。

    (2)抗日战争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做了哪些不符合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之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土上,不少城市里有所谓“租界”,那里的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他们设立法院、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力恐吓,实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起着极其凶狠的作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租界,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提炼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恢复职田制度的背景。

    (2)结合材料,简评宋代职田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