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话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山有水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山水之景与城市的关系处理,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隐、喻、融。

    隐可以是顺其自然,如山应保留山形固有之势,加强林木绿化,形成植被群落,繁荣林中生物,进而形成“自然而然”的平衡的生态圈;水亦要因势而导,保持和发扬其原有之魅力。如以武汉为例,因各湖区周边环境和所处位置差异,可分别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如东湖的秀、梁子湖的帅、南湖的雅、月湖的韵等,在景观建设中稍加修饰即可。 也可因景而造, 将人工环境巧妙地隐含于自然环境之中,隐人工显自然。

    喻的本质在于为单纯的生态环境注入浓郁的人文气息, 使二者相得益彰,互相映衬。自然形态的山水经艺术的描绘方能展示出深蕴之美,使许多不为人知的山水因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而千古传颂,魅力独具。 如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不仅描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更是烘托出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气势。相对于对历史上文化艺术的传承,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之中,人性与自然性相互渗透、影响,逐步形成了“人——景”互喻互指的文化个体,即地域特色文化。这种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立与强化,可增以强市民的归属感,对于其他文化形成强烈的吸引,进而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发展

    融即融合,包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与环境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整体表现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可以是对比的和谐,也可以是韵律、节奏的和谐。法国巴黎城区德方斯新区的建设,则是利用一条河流将该区与旧城区进行划分,河两岸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更是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碰撞的思考。 环境设计对于人来说,应该是尽可能地弱化二者之间的陌生感,加强环境于人的可参与性。如在城市的广场修建宜种树,而不宜种草。草地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能力,只占同等面积树木功用的十分之一;草地的高成本维护费用往往限制了人漫步、嬉戏。而树的种植不仅可以遮阳挡风,使人休憩于其中,而且更大程度地完善了所处小环境的生态。

    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显山露水”的本质依旧在于思考如何使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人生精神的本真状态。提出了“隐、喻、融”等原则,力求回归一种人与天地万物欣合和畅、息息相通的诗意境界。

    (摘编自张健《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显山露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城市是个新的概念,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B.武汉因景而造,形成东湖的秀、梁子湖的帅、南湖的雅等不同的个性风貌,隐人工显自然。

    C.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增加了人文气息后,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山水得以传颂。

    D.利用一条河将巴黎德方斯新区与旧城区划分开来,形成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和谐而美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并论证了城市景观建设中应遵循“隐、喻、融”的原则.

    B.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对山水城市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城市景观建设的实例,闸释了如何处理山水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D.文章整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结构,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这表明人们追求和向往居住环境的诗意境界。

    B.地域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造就了特定的文化,可见城市建设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C.城市广场种上草,人们难以漫步其中,降低了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性,导致人为环境所累。

    D.要使现代化城市更充满生机、彰显魅力,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添加更多的自然生态元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利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项,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频,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 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 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 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墙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儿段描摹了小城古典深沉的风貌,及母亲年轻优雅的样子,渲染了忧伤宁静的氨围,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

    B.广州和长沙的合欢都给年轻漂泊的 “我”以亲情的温馨慰藉,故乡的回忆,让我在仓促茫然的旅行中感受到“重逢”的喜悦。

    C.第①段的描写中,医院的素白与合欢的柔粉形成对比,茂密的合欢树更反衬出母亲生命的衰微,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叹。

    D.文末通过写“我与史铁生《合欢树》中情感的共鸣,暗示了“我”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不舍,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第⑥段和第⑪段两次写到母亲的头发、脸颊与声音,有什么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 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现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 《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 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 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 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工: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 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 2018年7月22日)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很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C.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2.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诸葛亮谓刘备日:“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 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赤壁之战》 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夷:平定

    B.若能以吴越之中与中国抗衡   中国:中原,指曹操的势力。

    C.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北面:到北方去

    D.必蹶上将军             蹶:使受挫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B.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C.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D.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3.下列句子中对文意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璧之战开战之前,形势紧急,诸葛亮请求到孙权那里求救,并在柴桑拜见了孙权。

    B.当时,孙权的势力比刘备雄厚很多,且主要在江东, 但对于迎战还是投降犹豫不决。

    C.诸葛亮以“田横守义不辱”和曹军长途劳顿,且不习水战等来激发孙权的抗战斗志。

    D.孙权认为自己不应该以这么强大的兵力、国力来投降曹操,所以马上答应联刘抗曹。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某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领联对仗工整, “多事”“尽情”两个词语都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日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则中,孔子认为对待“贤”与“不贤”之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后主,同时也是劝谏后人不要过分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的《马说》,中表现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待遇,不但不知如何驱使,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陋室铭》中作者为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而感到欣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

    (7)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下片中起总领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8)《岳阳楼记》中写风和日丽时动物活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写的热闹的众宾欢乐景象,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越盎然。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王勃的《送社少府之任蜀州》在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香理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因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B.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C.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D.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字数不多于10字。

    昨日,在长寿湖安顺岛湖边钓鱼的徐光军突然发现湖里多4只全身羽毛纯黑发亮的水禽。经辨认,该水禽为黑天鹅。黑天鹅是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水禽,为什么会在长寿湖现身?对此,长寿湖风景区管委会有关人土称,其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去年长寿湖取缔养殖网栏,实行生态养殖后,长寿湖水质明显改善,为水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话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释怀:“释”就是“释放、放下”,“怀”借指“胸怀、内心”。“释怀” 理解为:爱僧、悲喜、思念等情感在心中消除。

    请以“释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表,不得套作;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