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4 题,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名著阅读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留住千年芳华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另外,狂风卷起的扬沙浮尘、降雨带来的湿度升高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旅游开放给莫高窟文物带来一定程度侵扰。

    为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稳定,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制定了洞窟开放管理制度。自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以“莫高窟游客承载量”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研究,确定了洞窟内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2%,二氧化碳不能超过1500ppm的洞窟微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一旦洞窟环境超过预警指标,系统可自动向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布预警提示。洞窟管理部门和接待部门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调整游客参观路线,启用调节洞窟,及时对预警的洞窟进行通风和除湿,使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指标回落至安全范围内。遇到强降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情况时,莫高窟采取停止开放的管理措施,并向社会及时发布洞窟暂停开放通知。

    为了解决洞窟空间极其有限,洞窟采光不好,游客可能看不太清楚文物细节的问题,敦煌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完成了敦煌石窟206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先后面向全球上线,实现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游客们在前往洞窟之前,可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赏高清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了解莫高窟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化洞窟景观。显然,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的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1.下列关于莫高窟壁画修复工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受保护手段、管理水平、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敦煌研究院曾与外国同行开展合作。

    B. “灌浆”技术,就是将特种泥浆注射、填充到空鼓的壁画中,泥浆变硬后固定壁画。

    C. 泥浆含有水分,会把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能诱发壁画盐害。

    D. 目前研究人员已找到去除和降低盐分的新途径,完全能解决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B. 彩塑和壁画的制成材质脆弱,长时间后,病害增多,逐渐老化。

    C. 当洞窟内环境超过预警指标时,系统可自动向社会发布预警提示。

    D. 游客观看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3.莫高窟文物保护中所借用的科技手段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傻子

    阿城

    在北京,没事了,在路上看傻子。见多了,心里就给他们分了等儿。不是傻的程度,而是身上干净的程度。第一等是四季一身儿衣裳,脏得赛铁,皮肉也见不着原色。第二等是有四季衣服,但脏是第一等的。第三等是不太脏,有四季衣服,但是旧。第四等是衣服皮肉与常人一样,只剩下一个傻。

    夫妻恩爱,终于生下一个孩子,欢喜不尽。可万一生下来的是个傻子,就不大妙。父母家人纵然百般怜爱,可傻儿愣愣磕磕、咿咿呀呀,不甚知觉,大人们终究不是滋味儿。也许就生出百般嫌隙,诸种不和,最终是傻儿倒霉。

    我第五次搬家,搬到一条不小的街上。几天了,却还没有发现一个傻子。于是上班就和对面的老李说起来。老李听了,笑一笑,用手抚一抚稀了的头发,说:“你太认真。各家有各家的事儿,哪儿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我知道老李有一个极漂亮的女儿小雯儿,常来单位走动,于是不再说什么。

    一天,临到下班,老李慢慢地对我说:“怎么样?上我那儿喝点儿去?”老李喝了酒,便会说些让人觉得又对又不对的字经。以前和他喝酒时,我先评他写的匾额,他就注意听。听完了,用手抚一抚顶,笑一笑,细细地呷一口酒,说:“是啊。其实这个字,就像人。不是说字如其人的那个像,而是体面。人都要体面,字就是人的一面旗。这旗要漂亮、体面。骨力?写出骨力自然高。可一个匾,三教九流,人来人往,谁看骨力呢? 其实就是看个顺眼。要是人,骨架好,可穿个鸡腿裤,刀螂似的在街上走,变成字,能上匾吗?写字就是写衣。”我觉得有点酒上头,弄不清楚老李的道理,也不和他争辩。

    下班了,就骑车随他一起走。老李的北屋是这个院子里最体面的房。虽然院子里高高低低盖了一些砖棚,北屋还是维持着昔日四合院儿上房的体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累赘。屋里更是素雅。墙有些黄,但绝没有灰尘。大方砖漫地,暗暗地衬着屋里的沉静。一张大漆有些残的条案上有两个胆瓶,彩绘着群仙祝寿、麒麟送子,清末的格式。胆瓶里插着一个奇大的鸡毛掸子,油亮蓬松,还插着几个字轴。条案中央一架玻璃罩的座钟,罗马数字标一圈儿钟点。座钟旁边大概是一台小电视机,套着古铜色的灯芯绒罩。条案两边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沙发。大沙发上悬一轴字,字漂亮潇洒。

    老李和爱人一句一句地商量着,我才得知:原来今天相姑爷。不多时,小雯儿来了,后面跟着一个小伙子。小雯儿介绍说:“这是严行,我们那儿的同事。”我们三个人一齐笑出声来点头。

    大家摆好桌子,老李拉我在他旁边儿坐下。小雯儿和严行坐在一起,忙着就给严行夹菜。老李说:“小严,来,喝一点儿。”严行很客气地静静看老李给我和他斟上酒。老李自己也斟了,把杯端起来。

    就在这时,里屋的门响了一下,我分明看到老李的爱人哆嗦了一下,眼睛凄凄地看着老李。老李的细眼里闪过一道光,额角儿腾腾地跳了两下。我回过身儿去,只见门帘掀开一些,一张脸向灯下的人们望着。不用再多看,我明白了,这是一个傻子。

    我回过身来,见老李的爱人慌乱地看着大家。老李顿了一下酒杯,她才醒悟过来,站起身走过去。小雯儿的脸在灯下白得不成样子,愣着眼儿看着严行。小雯儿忽然涌出泪水,很快地站起来,也进到里屋。老李笑得很勉强,说:“喝,喝! ”严行没有动。我端起酒杯,觉得杯里是水,吸了一口,辣极了。

    猛听得里屋老李的爱人大声地说:“小雯儿! 这是你兄弟!”

    老李控制着声儿说:“小雯儿呀! ”小雯儿眼睛红红地出来,慢慢坐下。严行看着她,问:“怎么了?”小雯儿说:“都是他!”严行说:“怎么都是他?”小雯儿不说话。

    老李的爱人有点儿不自在,举着筷子,不知再给严行夹什么好。老李不看别人,只与我讲字经。我觉得这话题太冷落别人,又不能不应付着,忽然开个玩笑说:“老李,你字写到这份儿上,来个晚年变法,怎么样?”

    老李停住正在自斟的瓶子。笑出声儿来:“好哇! 我正琢磨着呢,只怕——”

    严行忽然说:“我赶明儿跟您学字吧。”老李两口子一下子高兴起来。老李给严行斟上酒,额头又渗出光来,把筷子做笔竖捏着,在空中虚绕绕,说:“这写字,第一要骨力。人看字,看什么呢?就是看个骨力。你要学字,学颜体。颜体不易取巧,非要心宽心正,不能写好。先找多宝塔、东方画赞临着。写好了,再看看鲁公的麻姑、告身,得了气体,再看与夫人帖、鹿脯、争座位、放生池,漂亮,正,不俗不媚。再看裴将军,绝!字如其——”老李忽然发觉我在笑,就用酒杯遮脸,对我说:“不对?”我连忙点头。

    老李的爱人又端来一盆汤,热气升起来,裹了灯泡,一个屋子显得暖洋洋的,大家说说笑笑。

    吃罢了饭,又喝了茶,看看晚了,我站起来告辞,严行也说回去了。刚要走,严行忽然站住,说:“小雯儿,不送送我吗?”小雯儿一下儿跳下台阶儿,可着嗓子叫了一声儿:“哎——”老李呵呵笑着,用手抚一抚顶,和爱人在门口站了许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北京,没事了,在路上看傻子,并对傻子进行辨别与分析,为下文发现老李家的傻子作铺垫。

    B.当傻子一事露馅时,只听见老李的爱人大声地说:“小雯儿! 这是你兄弟! ”暗示小雯儿可能对其兄弟态度不友善。

    C.“要有体面”是老李和“我”追求的优秀品质,小说中的“体面”体现在三方面:字体效果、穿衣打扮、为人处世。

    D.小说语言雅俗相间,雅主要体现在文言书面语的使用,俗主要体现在大量口语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2.小说画线部分三次抚顶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次叙述老李讲字经的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关乎天文”到“关乎人文”

    隋云鹏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②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他们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涵义,《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③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涵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④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孔子继承发展了这一信仰,深刻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至关重要,这是根本问题。

    B.古人认为君子应该内心有光明,从而实现内圣外王,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C.中国古代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关系。

    D.诸子百家的时代,人们对于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百姓的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天人关系写起,从先民对天文的观测中探求对人文的影响。

    B.第二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被统治者利用来体现权

    威。

    D.文章结尾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现象。

    3.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起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概括分析题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1.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

    3.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无比怀念中华历史长河中那些曾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     、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先烈,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构筑起新中国今天的擎天大厦,是他们的英灵和浩气铸就出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聚集起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是他们      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奇迹。他们的精神    

    A.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永垂不朽

    B.前赴后继    一脉相承     名垂青史

    C.前赴后继    薪火相传     永垂不朽

    D.继往开来    一脉相承     名垂青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山就有水,从我们村子边上绕过的那条小河,是从东往西流去的。河水从深山里流淌出来,             ;             ,就像一位散步的哲学家正沉思着什么。

    ①在有的地方积成深潭

    ②河水跳跃着

    ③在有的地方形成浅滩

    ④缓缓流动

    ⑤永不疲倦地唱着歌

    ⑥平静得出奇

    A.③②⑤①④⑥ B.③④⑥①②⑤ C.①④③②⑤⑥ D.①②⑤③⑥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诗句所咏对象与美术馆中展出的花开作品,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③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挥入花深处。

    ④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

    A.桂花   牡丹   荷花   梅花 B.梅花   桂花   牡丹   荷花

    C.桂花   荷花   牡丹   梅花 D.梅花   桂花   荷花   牡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概括最准确的项是(   )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感乱”,就是信史与史传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感乱”。

    A.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B.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C.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D.“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矫诏召集义兵,各镇诸侯起兵响应,歃血为盟,推曹操为盟主,后袁绍不发粮,孙坚背约,各怀私心,纷纷散去。

    B. 《边城》中翠翠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家中的好意,选择等待傩送归来,面对命运的磨难,表现出一种比她母亲更加勇敢和坚强的毅力。

    C. 《茶馆》把从清末到民国的社会巨大变迁和跌宕的个人命运都聚合在了京城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之中,用最简省的场景讲述最丰富的故事。

    D.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发家史反映出政权更迭时期暴发户的不择手段,而查理的发迹史则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

    E. 《老人与海》中狮子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暗示老人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又反映他渴望从狮子身上汲取力量和勇气,与命运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   摄:捉拿

    B.一讯具伏          伏:趴下

    C.帝为寝其命         寝:废置

    D.贤士多谢去         谢:辞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绘少时读书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洲,进士考试考了第一等,为官后办事能力极强。

    B.杨绘认为曾公亮请求让曾巩做史官,是为了报答越地为官时曾易占包庇自己的私情。

    C.因为杨绘的争辩,皇帝搁置了那份任命,也解除了杨绘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了信任。

    D.杨绘上书陈说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坚持自己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2)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

    4.请结合全文概括杨绘的形象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选自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请分别写出《送孟东野序》《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著名赠序的作者。

    3.作者对何太虚的“北游”抱有怎样的期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简要分析中间两联的写景艺术。

    2.赏析尾联的写景特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朝搴附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

    (8)___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自定,诗歌除外。要求:不少于800字,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简答题

    (1)《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大观园中众女子和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有哪些主要作用?

    (2)《家》中高老太爷在病危的时候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何转变?你觉得转变的原

    因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