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语言应用 2 题,选择题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①

    钱起

    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关山惨无色,亲爱②忽惊离。

    影绝龙分剑③,声哀鸟恋枝。

    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

    (注)①唐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躲避。这首诗即作于此时。后文中“国步移”即指唐代宗出逃一事。②亲爱:至爱亲人,这里指韩云卿。③龙分剑:相传晋人雷焕得两剑,一剑送张华,自留一剑。张华死后,其剑飞入水中。后来雷焕之子雷爽带着父亲的那把剑经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飞入水中,转眼间只见两条龙从水底腾跃而出,须臾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年事已高,壮志未酬,面对国家的现状,他无能为力,徒生愁绪。

    B.“关山惨无色”承诗歌第二句而来,写吐蕃入侵中原,山河黯然失色。

    C.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下句表明二人友谊深挚。

    D.“死”“愁”“惨”“哀”等词感情色彩浓郁,突出了诗歌的凄凉意境。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两年前,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马婷佳带着创业激情回到家乡——浙江省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她注册成立了“绿氧家庭农场”,盖起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成为一名“农创客”。马婷佳知道,自己的农场规模小,单靠销售食用菌成品容易被市场淘汰。她瞄准亲子市场,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放农场大棚,举办食用菌科普活动和菌包制作活动。于是菌包成为紧俏货。很多家庭购买菌包,以便孩子观察菌类生长的过程,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农场有了人气,马婷佳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周边不少农户慕名前来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马婷佳建了几个微信群,以便更好地教授食用菌栽培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按要求答题。

    (1)简要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

    (2)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改革开放初期,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留学生很少,国内企业视海归留学生为珍宝,竞相争夺。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许多优秀的学生纷纷选择出国“镀金”,随之出现的现象是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已成为历史,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缩减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优势。国内就业环境的变化是很多海归留学生始料未及的,当他们回到国内,骨感的现实如_________ ,让他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果我们__________地想一想,也不难理解他们的失望、焦虑与担忧。

    其实,留学经历的价值并非只体现在让海归留学生找到高薪水的工作。海归留学生的留学__________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方面占有优势。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无疑能__________他们的人生道路。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而近些年来国内高校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也在无形之中阻碍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优势。

    B.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稀缺已成为历史,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优势。

    C.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已成为历史,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力。

    D.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留学生不再稀缺,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呈现出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在无形之中缩减了海归留学生的竞争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当头棒喝   推己及人   经历   扩张

    B.当头一棒   推己及人   历程   扩张

    C.当头棒喝   设身处地   历程   拓宽

    D.当头一棒   设身处地   经历   拓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校开展以某位古代诗人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以下是会场悬挂的标语:①诗圣著千秋②民间疾苦,笔底波澜③未居广厦,犹忧天下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朗诵会会场标语的一项是

    A.龙蜷虎卧几诗客,渚清沙白一草堂 B.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

    C.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D.才气昂然写相思,出水芙蓉洒深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祠、墓阙等建筑上的雕刻了画像的石块,其反映了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认识自然的产物,体现了汉代人的一种宇宙观念。汉画像石中的树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树和神话传说中的树,这两类树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宇宙空间。

    现实世界中的树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树。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就属于现实世界中的树。

    从外形看,长青树的原型是柏树和松树。人们认为长青树是不死的树,能起到避邪的作用。其实,长青树还蕴含着积极的精神内涵。树形纹饰呈现出树木的自然本性,点缀着画面,美化着环境,体现了墓主人对死亡的一种乐观态度。他们把地下世界装饰得不逊于现实世界,希望自己死后比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神话传说中的树也就是所谓的“神树”,其寄托了汉代人希望子孙永世繁衍的愿望。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书中说:“现代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崇拜大树、古木,在迷信思想上有共同的地方,即崇拜生命力和繁殖能力。人和动物一代一代死去,可是有些植物活了几百几千年,人们崇拜这种超越人类的力量。汉画像石中的神树有很多种,如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扶桑,是象征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树,是太阳升起和栖居的地方;出现在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若木生长于西方的荒野,是不死神树,是太阳落入和栖居的地方。在古代人眼中,神树是人们抵达仙界的天梯。人们把对自然、生命、未来的理解,渗透在对树木的崇拜中,神树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征服天地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

    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有的古拙大气,有的婉约纤巧,体现了汉代工匠和艺术家强大的造型能力。大部分树纹造型并非以精雕细琢见长,而是以粗狂浑朴取胜。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的美感体现在诸多方面。一、线条美。如武氏祠画像石中的树纹,用流动穿插的线条表现出树木的繁茂,使整个画面显得饱满而富于韵律感。二、内涵美。画像石图案中的树纹造型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树,但与汉代的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关系密切,树纹的造型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三、秩序美。很多树形纹饰讲究秩序美,反复、连续的形式组织画面,图像虽然紧密相邻,但毫无拥挤局促之感,整个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秩序美。四、和谐美。如沂南、嘉祥等地出土的树鸟纹画像石,图像中的树与禽、树与畜和谐相处,整个画面不仅体现出内容的和谐,也体现出构图、造型的和谐。

    汉代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浪漫洒脱、粗犷豪放之美,体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节选自臧之筠、王志刚《汉画像石中树纹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有现实原型,它体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死后生活的期待。

    B.汉代人羡慕树木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因此崇拜树木,在画像石上表现扶桑、若木等神树。

    C.汉画像石中的神树表明汉代人对征服天地缺乏信心,希望上天赐予他们征服天地的勇气。

    D.在汉代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下,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体现出多种美感,极具欣赏价值。

    2.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汉画像石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汉画像石上向摇钱树祈祷的画面反映了汉代人重视金钱和死后继续享用财富的愿望。

    B.汉画像石上的图像常以乳丁纹象征子孙兴旺,以羽人象征升仙,以“四神”象征星象。

    C.曾家包东汉画像石上刻有棕榈树,当时民间有“家有万棵棕,世代不受穷”的谚语。

    D.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塑造人物的方法启示中国美术沿着表现气韵、风骨的方向发展。

    3.下列推断与本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汉画像石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研究汉画像石有助于了解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

    B.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

    C.一件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可以兼具多种美感,但并非每一件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都具有秩序美。

    D.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以粗狂浑朴的风格为主,这与汉代人追求浪漫洒脱的生活有着紧密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面疙瘩汤

    李惊涛

    面疙瘩汤里的葱油香味,总能让我很快醒来;但我知道,我必须躺着不动,甚至不能够睁开眼睛。我要让母亲觉察不到我已经醒过来。母亲在堂屋里静悄悄地走动,把盛好面疙瘩汤的两只碗,轻轻放到桌子上。我就知道,我的大姐和二哥,虽然还带着睡意,但已经理直气壮地坐到桌子边上,开始呼噜呼噜地喝面疙瘩汤了然后,在太阳没出来之前,他们要背上书包,在青灰色的晨光里,走上通往青口镇的河堤。他们是到县城上中学去的。

    想到他们已经在上中学,我很无助和无奈。我知道太阳出来后,我会起床,却喝不到漂着葱花的面疙瘩汤;因为我还在本村小学上三年级,而且是和双胞胎的两个妹妹,在同一个教室上课。

    你无法理解1973年一个13岁少年内心深处的悲哀和不平。那种在年龄上永远也追不上姐姐和哥哥,因此也永远享受不到他们在家庭中所受的重视的郁闷,让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我,终日心事重重。我起床后,两个小妹妹也跟着起来。我们会被母亲叫到饭桌前,喝大麦或玉米面做的糊涂(粥),就着腌胡萝卜,灌个“水饱”,而后去本村小学上学。妹妹们只要一觉醒来,便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她们并不注意面前的三哥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手脚很重,摆筷子放碗,弄出很大的响动。我当时的想法只能闷在心里:待我上中学时,看母亲早晨会不会做漂着葱花的面疙瘩汤给我喝;如果不做,那就是偏心!

    小小少年清晨的怨气往往在夜里化为乌有。因为在我爬上床后,总能够感受到母亲来为我掖被子。母亲的动作是那样轻柔,让我在逐渐朦胧的意识里,依然感到温暖,知道母亲不是偏心,只是家里困难父亲每月47元工资,只给母亲20元养家,她实在无力让五个孩子早晨都喝上香喷喷的面疙瘩汤。同时,在入睡之前,我还生出某种信念:喝上面疙瘩汤,只是个时间问题……

    1974年,我终于摆脱了与两个妹妹共读“复式教学班”的尴尬,到邻村的申城小学读四年级。由于路远,必须早起。我起床后,虽然只能看见大姐与二哥离家的背影,但饭桌上的面疙瘩汤碗,余温犹在。那一天,母亲无声地盛出另一碗面疙瘩汤给我。我接过汤碗的一刹那,心里忽然洋溢出一种强于妹妹、弱于大姐和二哥的优越感。喝完香喷喷的面疙瘩汤,在一种与母亲心照不宣的神秘感里,我悄无声息地走出家门,邻村上学。一路走着,我一路想,我快要加入大姐和二哥的行列了。听说他们在赣楡县中学学习都不错,二哥还创造了六门课考598分(百分制)的成绩。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学习好,才能对得起与他们一样的待遇早晨上学前,喝漂着葱花的、香喷喷的面疙瘩汤……

    1977年,我实现了赶超大姐、二哥的愿望,以所在公社城南片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赣榆县中学,读高中。开学发新书时,我意外发现自己的考试作文《雷锋精神鼓舞着我》就收在下发的《中学语文参考资料·作文》里,并且与鲁迅、冰心的文章排在一起。我带回家给母亲看。母亲欣慰地微笑着,眼睛里似有泪光。高中两年,我延续了母亲的欣慰:两次捧回全县语文竞赛第一名、一次徐州地区(八个县)语文竞赛第一名的奖状回家,成为赣榆县中学的“语文尖子”。其时我和两个妹妹早晨上学前,都喝上了面疙瘩汤。那是我们的母亲,以终年举债的方式,竭力撑起一个困窘的家,让孩子们都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路。高考前夕,母亲甚至没有考虑我能否考上大学,便提前准备起我远行的蚊帐和被褥。事实上,除去大哥14岁入伍做了文艺兵外,1977年至1981年,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有让母亲失望:二哥考入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姐考入铜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两个双胞胎妹妹,一个考入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一个考入徐州师范大学外语系。在高考升学率只有4%~8%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家考出五个大学生,在赣榆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现在我已成家立业,年过半百,但对漂着葱花的、香喷喷的面疙瘩汤,依然有一种近乎执着的偏好。无论天南地北,亲朋相聚,只要有面疙瘩汤,我都会在他们困惑不解的眼神里,急切地端起碗来,喝得津津有味,呼噜作响,直至大汗淋漓,仍意犹未尽。

    因为我知道,在天国的母亲,会充满幸福感地望着正在喝面疙瘩汤的小儿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已经理直气壮地坐到桌子边上”中“理直气壮”一词用得极妙,表面上是写大姐和二哥,实际上反映了“我”的微妙心理。

    B.文章在刻画“我”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其中动作、心理描写所用的笔墨较多。

    C.“我”早饭时“摆筷子放碗,弄出很大的响动”,意在发泄心中的不满,两个妹妹尚小,聊着天,没有留意“我”的举动。

    D.文章倒数第三段叙写“我”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交代五个人的高考情况,流露出自豪感,表明母亲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E.文章紧紧围绕“面疙瘩汤”,按照小学、中学、现在这一时间顺序行文,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叙事娓娓道来,情感真实感人。

    2.小学时的“我”是怎样的一个少年?

    3.文章是怎样描写母亲的?

    4.文章中的“面疙瘩汤”寄寓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岑嘉州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于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斫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薄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灿灿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大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注)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暇向阙。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邪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僰。旋轸有日,犯俟时,吉往凶归,呜呼不禄。

    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确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

    (有删改)

    (注)乱:这里指四川节度使崔旰杀死原节度使一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有敦尚风格   尚:高尚 B.斫雕为朴      朴:朴实

    C.本非朝旨      旨:旨意 D.发挥高致焉     致:情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复为当时所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C.折挫邪佞之计           不知老之将至

    D.播德泽于梁益           师不必贤于弟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薄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灿灿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B.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薄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灿灿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C.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薄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灿灿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D.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薄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灿灿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岑参的才能的一组是

    ①务于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②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③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④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⑤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⑥旋轸有日,犯俟时,吉往凶归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岑参从小自立自强,遍读诗书,富有文才其文风与轻浮绮靡之风迥异,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大多境界高妙。

    B.岑参先后担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右补阙、关西节度判官等职在担任右补阙时,不断给皇帝上封章,指责评述权臣。

    C.岑参被免职寓居蜀地时,针对崔旰擅杀原节度使自立,官员争相依附,无视朝廷威严的现象,写下《招蜀客归》一文。

    D.杜确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章,并亲自整理抄录分类集中,刻写成八卷,这篇序言表达了他对岑参的怀念、敬仰之情。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暇向阙。

    (2)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

    (3)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__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3)__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接力是田径、游泳比赛中的一个集体项目,比的是团队的整体实力,而运动员之间接力棒的交接尤为重要,讲究技巧与默契。接力棒,传出了友谊,传出了力量,传出了希望。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接力”现象,有爱心的接力,有责任的接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艺术的接力,文化的接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