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2 题
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效果比看杂志要好。

    (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英雄”一词在占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表中看,2018年新增出生人口和总出生人口都是最高的,2021年都将最低。

    B.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C.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D.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B.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齡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C.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D.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中国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后世的“四季歌” 、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

    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天下”体系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审美体系。

    B.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依托于对土地气候物候和天象变化等的过程性经验。

    C.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

    D.时间进程、农事活动、自然审美体验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是协调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接着展开论证。

    B.第二段分析了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形成以及它具有审美特征的原因。

    C.第四段到第六段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文中引用的文学、绘画、历史典籍方面的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支撑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

    B.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间观念的影响。

    C.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中国人才把四季感知纳入到“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D.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八二十四

    李世民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也这样说。  

    我们的领导叫三元,说是领导,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工程队临时带工的,说是工程队,其实连领导都算上,我们才八个人,而且,还是大工程队临时派来的小工程队。  

    工地在商丘归德路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工程也很小,安装一栋家属楼的上水和排水,每天,我们早上从大工地来到小工地,到了晚上再回去,领导说,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只有八个人,中午,还是要吃饭的,我们八个人里面,没有人会做饭,就算是有人会做饭,大家总不能背口锅吧,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我这样想,伙伴们这样想,我们的领导三元可能也这样想吧。  

    头一天中午,我们已经干了半天的活,肚子都“咕咕”地直叫唤,大家撂下手中的家伙,把领导三元围了起来,三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后涨红了脸说:“我们去吃牛肉烩面。”三元的话,像给我们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大家跟在三元的后面,把三元当成了真正的领导,三元还很煽情地补充说:“商丘的牛肉烩面!”

    牛肉烩面馆就在小巷的拐弯处,生意红火,到了里面,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过来。三元拖着长腔说:“来八碗牛肉烩面——”  

    烩面馆的师傅四十多岁,说话和气,干活麻利,很快,八碗牛肉烩面端到了我们面前。牛肉烩面真好啊,碗是特大的敞口碗,汤是漂着辣椒油的老汤,汤上头浮着鲜生生的芫荽……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三元也这样说。

    看着大家吃得头上冒汗,嘴角流油,三元捂住嘴偷偷地笑,然后,他又顺势擦了一把嘴,冲着里面喊:“师傅,结账——”  

    师傅一边回应,一边咧着嘴走过来,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重复说:“二十四块。”

    哈,四八二十四。我想,师傅脑袋里进水了吧,二年级的小学生也知道四八是三十二,这样做生意,赚谁的钱呀!我又想,也许,是师傅忙,忙中出乱。

    我看看伙伴们,伙伴们朝我挤挤眼,我又看看领导三元,三元朝我挤挤眼,干脆,我也朝他们挤挤眼,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表面上又装作不明白。说实话,占便宜的机会,我们民工很少遇到,并且,起初我们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这位师傅——

    三元给了师傅二十五块,师傅找回了一块,很自然。

    整个下午,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回味着商丘牛肉烩面的美好,议论着四八二十四还是四八三十二。

    第二天中午,三元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还去老地方吃牛肉烩面,如果师傅记起了昨天的事情,就把欠的钱补上,如果他确实忘了,我们也就不提了。三元是我们的领导,他说的话,我们当然听了。

    果然,师傅把昨天的事情忘了。师傅不但不记得昨天的事情了,而且,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再次重复说:“二十四块。”

    第三天中午,师傅还是说:“四八二十四。”

    直到第十四天中午,师傅一直收我们二十四块钱。

    我们都为师傅暗自惋惜,手艺这么好,就是不会算账;我们也暗自得意,商丘烩面真便宜呀!

    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  

    三元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听说你们今天结工,所以,这顿饭就不收你们的钱了。”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愣住了。

    师傅解释说:“我以前也是民工,挺不容易的。”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都后悔了。我张了张嘴,伙伴们张了张嘴,三元也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三元张开了嘴。三元说:“师傅,前些天你算错账了,不是四八二十四。是四八三十二,算起来,我们还欠你一百多块呢。”

    师傅笑着说:“四八二十四,没算错。”

    师傅又说,几年前,自己也在商丘一个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有一回,他路过一家牛肉烩面馆,很想吃一碗烩面,那时候,师傅还从来没吃过商丘的牛肉烩面,可是,师傅摸摸口袋里,还差一块钱,没办法,师傅只好咽下了口水,走了。当时,师傅想,将来有一天,我也在商丘开一个牛肉烩面馆,现在,师傅的愿望实现了。

    师傅接着说:“从我开烩面馆的时候起,只要有民工在这里吃饭,我都要少收一块钱。”

    师傅扳着指头,算起了账:“一四得三,二四得六,三四得九,四四一十二……四八二十四,没错!”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小巷拐弯处,牛肉烩面馆生意红火,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背景。

    B.面馆师傅似乎算错了账,“我们”几次相互挤眼示意,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我们”对面馆师傅连账都算不对感到好笑,同时也有互相示意不要说破之意。

    C.小说描写了面馆师傅故意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结工时又免掉面钱的令人温暖的故事,表现了面馆师傅对待每一位顾客的体贴和关怀。

    D.小说以符合人物身份的生活化的语言、重复的句式等叙述,表现了民工性格的节俭、淳朴,以及占小便宜的真实形象。

    2.文章反复出现“四八二十四”,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3.面馆师傅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廷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威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中国古代中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乐》《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再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她不是一般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 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D.“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类比,强调“陋室不陋”,并以古贤自况,表达个人志趣和抱负。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感慨人生,用酒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4)杜甫《望岳》中直接写出泰山汇聚自然美景和南北风光不同的两句是“_____ ,____ ”。

    (5)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

    (6)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刘裕当年率军收复失地时的英雄气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       ,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      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       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而来,图像、声音、文宇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对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力,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B.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C.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B.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C.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D.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息过载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B.信息过载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隐患。

    C.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隐患。

    D.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介绍信:兹介绍我校骆无缺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