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近年来国内的影视创作,数量居高不下,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__________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好的作品。诸如抗日神剧类,其极端的恶搞和戏谑历史,可谓“罪莫大焉”。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标。如此创作,实难引导观众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创作者自毁“三观”,然后再去毁他人“三观”,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影视作品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可赢取可观的成绩。(      ),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在历史原型与现实艺术表达之间架起符合观众共同审美的桥梁,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__________,理应给观众提供正向引导和现实教育。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方是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__________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__________。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光怪陆离   相得益彰   熙熙攘攘   当务之急

    B.琳琅满目   相得益彰   纷至沓来   首当其冲

    C.光怪陆离   相辅相成   熙熙攘攘   首当其冲

    D.琳琅满目   相辅相成   纷至沓来   当务之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去了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B.不但损坏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C.不但失去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D.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失去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

    B.当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

    C.当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

    D.虽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行看择婿车②。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①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诗人自己身穿简陋的粗布衣服,但是满腹诗书,气质高华。

    B.颔联“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C.诗歌巧用典故,“寻春马”“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巧妙化用。

    D.尾联承接上两句,诗人进一步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

    2.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刻。如何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中华“和合”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价值原则和高超的思维方法。

    一是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一些社会矛盾、纠纷、冲突将日益凸显。“和合”思想是一种矛盾观、辩证观,“和”并不拒斥事物的差异,“合”并不摒弃事物的矛盾。尚“和合”,就是在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运用“和合”思维最大限度地化解乃至消开当下一些社会矛盾、纠纷、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

    二是有助于补救人文缺失。我国近现代社会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个人解放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个人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病变与怪胎,给人文生态的改善优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合”思想强调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应以社会共同奋斗目标和共同行为准则作为自身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这对于解决当下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冲突无疑具有一种补救和疗治功效。

    三是有助于弥合道德裂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融进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金钱关系、交换关系。“和合”思想强调人与人友善亲和、相互尊重,主张以一种健朗、包容、开放、博大的心态和胸怀去欣赏他人和接纳他人。唯其如此,才能使整个社会呈现祥和、有致、有序的风貌。

    四是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加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合”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衷共济”,这对于打破民族、国家的文明固限和文化壁垒,辟划以民主、公平、正义为基石的国际新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思维导向作用和系统理论引领功能。

    综上所述,“和合”思想作为中华文明中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综合了各个历史时期儒、释、道的思想精华,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对于解决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然,鉴于中华传统“和合”思想是在闭隘而漫长的封建社会孕育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憾与局限,因此,我们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传统“和合”思想进行分析、梳理、甄别、遴选、再造和重释,不断赋予其时代新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文支撑。

    (摘编自刘金祥《“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与当下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强调事物的差异与矛盾,是让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走出困境的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

    B.因为“和合”思想综合了各个历史时期儒、释、道的思想,所以难免会有历史局限性,务必审慎使用。

    C.如果我们早一些运用“和合”思想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就不会出现人文缺失等问题。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该主动汲取“和合”思想中的精华,强调民族、国家之间的互惠、尊重和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三个“处于”领起的排比句交代了社会背景,提出“和合”思想对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

    B.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证了“和合”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虽是并列结构,但第四点的视角更为广阔。

    C.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和合”思想的价值意义,提出对这种思想要甄别、创造性地使用,以发挥其作用。

    D.文章的论证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脉络清晰,引证与例证丰富,强化了说理的深度与广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等,而“和合”思想的恰当运用可以化解这些问题。

    B.“和合”思想能够补救和疗治“个人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病症,能让人重新认识到“个体与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C.民众的人文缺失直接导致了其道德上的裂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了真情,充斥着铜臭的味道,社会生态越来越恶化。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为背景,它有助于打破不同文化的壁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对没有回报率或回报率极低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

    文化不止于有,更在于知,知之才能内化,内化才能传承。文旅融合可以“让文化活起来,让传承更有趣”,可以让“阳春白雪”般的文化实现更接地气的表达,让人们在轻松的旅游体验中触碰、内省、发扬优秀文化,使文化的生命和精神得以传承。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体验中,有利于建立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文旅产业融合,有助于形成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升机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旅游业态从观光式到体验式的拓展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整体来说,文旅融合既能以旅游传播文明,又能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

    (摘编自《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材料二)

    2019年2月19日,“紫禁城上元之夜”正式拉开序幕,这是故宫近百年来举办的第一次“灯会”,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

    公众对本次活动高度关注,不少意犹未尽的游客和未能到达现场的网友不约而同地询问:故宫夜游能否常态化?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应称:要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估或结合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夜场活动。可见,夜游故宫常态化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这无疑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消息。这次活动能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若无近年来文创产业方面的苦心经营和旅游管理方面的思路转变,一场夜游绝不可能如此万众瞩目。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品质的关注更高。越来越多的人会为了看一个展览、听一场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那些缺乏鲜明特点且没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打卡式”旅游则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针对青年人的调查显示,87.7%的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60.5%的受访者对能深入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最感兴趣。很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显著的景点备受追捧。

    (摘编自《让旅游多点文化味儿》,《广州日报》2019年3月29日)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很多城市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出现了盲目效仿的现象,甚至,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做法也屡见不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无特色可言,更失去了意义。

    (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游故宫或将成为常态化的活动,这对意犹未尽的游客和未能亲身体验的网友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

    B.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且文化底蕴深厚且特色显著的景点深受人们的欢迎。

    C.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发生改变,为看展览、听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的“打卡式”旅游已不能满足其需求。

    D.文化旅游,可将中华优秀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体验融合起来,利于建立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禁城上元之夜”之所以受到社会关注,是因为该活动与人们对旅游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要求相契合。

    B.文旅产业的结合可使“高雅文化”的表达变得喜闻乐见,让文化在拥有、知晓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内化和传承。

    C.进行文创产业经营和旅游管理思路的转变,可以让文旅融合起到以旅游传播文明、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的作用。

    D.城市之间竞相开展文化旅游,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旅游能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

    3.请根据材料中我国文化旅游的现状提出三条发展建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烤神仙

    蔡怡

    我坐在父亲的病床边,抚摸着他那双布满老人斑的手,端详着他插着胃管、氧气管的身躯和一直昏睡不醒的脸庞。

    母亲在世时,因她一贯的强势作风,我心目中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永远赔着笑脸,没有自我、没有声音的影子。母亲去世后,我和先生把父亲接到家里来照顾,这才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爱讲故事的父亲。

    不过父亲讲的故事,年代随着时日往前移,逐步以倒退的方式进行。五年前的夏日,在树梢间传出的第一声蝉鸣中,他讲起十六岁时因为抗日战争而离开农村,跟着学校走遍大江南北,从中学念到大学的辉煌岁月,这同时也是造成他永别家乡父母,一生无法团圆,让他痛得刺骨锥心的烽火岁月。这段父亲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转折历程,居然没多久就随着他脑细胞的逐渐死亡而彻底消失了。

    接下来,他只记得十岁在老家西门外的枣树园里抓“神仙”,拿回家烤着吃、烧着吃的欢欣。我问他:“什么是‘神仙’?”他很讶异地回答:“神仙’就是蝉的幼虫,这你都不知道吗?”

    我随着父亲精彩的描述,想象着深藏在土里、度过漫长岁月的“神仙”,还没有挣开它的壳,在耐心等待雷的启示或节气的更迭。黑暗中,悠悠地,它终于听到属于它的呼唤,于是从较松软的地洞冒出头来,慢慢爬上枣树干,用如针般的嘴刺,吸取清新可口的绿树汁。它听到孩童的嬉闹声,想与他们共戏,没料到自己尚未羽化的身躯,会成为布施的祭品。我那才十岁左右的父亲,万分欣喜地找到众神赐下的补养品,从地上,从树上,一一捉住它们,高兴地跑回厨房里生着柴火的炉灶边,挤在正忙着蒸红枣发糕的奶奶身旁,烤“神仙”。

    接着,父亲退化成了七岁小孩,在土夯的城墙上跟着打更的人巡逻。他不怕摔,因为城墙有一米多宽。他还在家门口供牲口喝水的大水塘里游泳。我问:“谁教的你游泳啊?”“那还用教?看看人家怎么游,不就会了吗?”

    父亲讲故事有固定的模式,说完了夏天在大水塘里游泳,接着他一定会说:“水塘冬天结冰后,可以在上面打滑。”我听不懂他的土话“打滑”,他愣了好一会儿,然后结结巴巴、比手画脚地解释:“就是跑——跑——,哧——哧——”

    父亲的一生似乎也就这样从大水塘的冰面上,“哧——”的一声快速滑溜了过去,了无痕迹。

    当烤“神仙”、溜冰等回忆也从他的记忆体整个删除之后,他爱谈论他去姥姥家过年的快乐时光。他脸上露出三岁娃娃才有的天真与欢愉,我猜父亲去姥姥家过年的时候,只有三四岁吧。我们俩开始唱“颠倒歌”:“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沿街跑……”我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三岁时就常被父母推到叔叔、阿姨跟前炫耀表演。时光流转,教会我、炫耀我的父亲老矣,轮到我唱“颠倒歌”给父亲听。这歌名依稀就是一种古老的预言,早早地预言了天下人父与人子的关系——行到最后,终将颠倒。

    一年多前,父亲成了不到一岁的小婴儿,不会走路。我请他坐轮椅,他先摸摸上衣口袋,怯生生地问我:“坐车要花钱吗?”他以坚称自己不饿来遮掩已忘记如何夹菜的窘态。我买来牛肉大饼、菜肉包放在他眼前,然后躲在门后,偷偷看他用两手抓着食物大口大口咬着吃,脸上露出十分满足的神情。

    随着他灵魂的远去,他对我的称呼也由五年前“亲爱的女儿”变成“大姐”“妈妈”。想必他的眼神早已穿透我的躯体,望着不同时空里,他至亲但十六岁之后就无缘相聚的姐姐,以及他至爱却终生未能尽孝的母亲——那个到了晚年,天天拿个小板凳坐在村庄门口,来回张望的母亲;那个企盼娇儿骑着单车停在她面前,说“娘,我下学了”的母亲;那个终其一生,未能等到独生子回乡,含恨而去的母亲。

    最后,父亲在病魔的肆虐下,只能困惑又冷漠地望着已完全陌生的我。面对生死拔河,我卑微无奈,只能就着病房暗淡的白色灯光,贪恋地看着他即将失去生命之光却依旧清秀的脸庞,上面刻着的不是岁月的痕迹,而是一条爱的纹路与我们俩今世不舍的亲情……

    我决心追随他的魂梦,造访他生前反复勾勒、多年想回却一直回不去的老家,去体验他的痛,去触摸他再也触摸不到的乡情。

    到了蔡家庄,我找不到可以打更的城墙,西门自是不见影踪,枣树已被砍光,而“神仙”都长了翅膀飞走了……

    原来,父亲把栽植在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从十六岁到三岁,用倒叙的方式托付给我了。这是他生前给我的最后一笔爱的馈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处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讲述父亲的故事,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B.本文以“烤神仙”为题,用实写的笔法,描述父亲儿时烤“神仙”的情景,细腻传神,凸显童真、意趣。

    C.父亲将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作为爱的馈赠托付给“我”,令“我”充满了感激之情。

    D.文章构思精巧,以父亲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回忆,以倒叙的方式回顾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抒发了父亲因与家乡亲人长期分离而产生的难以名状之痛。

    2.文中写到了父亲对童年往事的许多回忆,为什么要以其中的“烤神仙”为题?

    3.文章为什么采用倒叙的方式概括父亲回忆的往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徒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社稷臣。”盎曰:“绛候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候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候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候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忧慨。宣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蓝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蓝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蠢’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晃错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绛侯: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绛候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坐:“常同席坐”中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其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等,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认为国家的重臣比所谓的功臣重要,因为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存亡一体,而当时绛侯虽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扶挽救国家。

    B.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是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陷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所以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C.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人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

    ②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______, 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

    (3)《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根据下面的“团队共创”工作流程图给“团队共创”概念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位同学给他的老师写的祝寿贺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的地方,请你找出并修改。

    值此敬重的老师八十诞辰之时,我们光临母校,欢聚一堂,庆贺恩师健康长寿,回忆同窗美好岁月,互勉事业一蹴而就,这一美好的时光,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现在,我要求,首先向老师敬上三杯酒。第一杯酒,祝贺老师生日喜庆;第二杯酒,感谢老师恩深情重;第三杯酒,祝愿老师花甲高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进行新年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

    从前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做团圆饭吃团圆饭,一起守岁,放鞭炮,到长辈家里拜年,有压岁钱……现在过年除夕夜看春晚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大餐,看春晚寓意吉祥团圆,幸福快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时带上家人外出旅游,踏上新年之旅,过一个在路上的春节。

    对过年方式的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