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2 题,情景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 交口称誉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 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D. 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B. 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C. 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D. 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 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 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

    D. 你一定会慨叹如此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仗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庭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3.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备受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备受关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陶渊明《饮酒》诗中词语的解释,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   结庐:造房

    B.心远地自偏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C.悠然见南山   悠然:安闲自得

    D.飞鸟相与还   相与:互相参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叛变。

    C.本诗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体现了该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得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本书共收录了我们文学社成员的150篇大作,是我们三年来的智慧结晶,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B. 生日那天,面对朋友们送来的礼物,王磊感动地说:“既然大家这么真诚,那我只有笑纳了。”

    C. 你出身贫寒,家慈好不容易把你养育成人,她辛苦了一辈子,你现在应该好好孝敬她。

    D. 报刊记者最后解释说:“因为消息多数来自民间渠道,故难免有不实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贤弟太客气了、愚兄只不过陪你走了一段远路,尽了些绵薄之力罢了,这点小事,又何足挂齿。

    B.放心,此事包在兄弟我身上,等到你结婚那一天,花车、酒店等事情的安排,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C.到了离别的时刻,张悦拿着李楠送他的照片说:“老同学,你送我的这张照片见证了咱俩的友情,我一定惠存。”

    D.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 (晋代) 墓志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的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的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 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览”字写成“揽”,是为了避讳其曾祖父王览而为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

    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驳议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C.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 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 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 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材料二: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从来不止是一潭湖水,它荡漾着学者淡泊名利的誓言;静园也从来不止是一席草坪,它承载着学子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执着!这里的一木一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的确,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北大这样,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学者大师的摇篮,辉煌的历史,使北京大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

    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和校友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亲情和规矩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师生如父子,老师总是想把他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同窗如兄弟,共同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心心相印,质朴纯真;同事如亲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亲密无间、肝胆相照。大学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 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和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摘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新校长就职演讲》)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蔡元培认为,大学与专科学校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 而专科学校是谋求做官发财的地方。

    B.材料一中蔡元培认为,如果一个人求学的宗旨不正确,就会在学习中不问学习之有无, 只在考试中追求分数的多寡。

    C.材料二中林建华回顾了北大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认为北大在中国不止是一所学校,更是人们心中的图腾。

    D.材料二中林建华表达了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不分高低贵贱和学派亲疏,平等地争论学术,共谋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演讲者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B.材料二中演讲者饱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功绩,把北大比作一个家,体现了演讲者的家国情怀。

    C.两位校长在演讲中都要求北大的学者应该淡泊名利,执着地追求真理,这体现了他们都有着教育家的眼光和智慧。

    D.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演讲对象,所以两位校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这些要求都体现他们改革的勇气和实干的务实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启超传》序

    刘再复

    把一个人的传记几乎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只有通过梁启超的传记才可能。梁启超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他打通了中国近代史各类关键性人物关系,包括政治层面、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国内外层面的关系。在各层各类能够呈现历史风貌的重要人物关系网络中,他是独一无二的启承转合且举足轻重的人物。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巨大的多方面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他本身的两大特点:(1)他是一个拥有巨大书面文字语言又拥有巨大行为语言的双重存在,他既创造了巨大的“知”的体系,又创造了巨大的“行”的体系。因此,他既与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人物关系密切,又与政治界、军事界、外交界、教育界、财政界的人物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创造中国近代史的各类创造主体都与他相关。(2)他除了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之外还拥有一种无人可比的极为“谦和”的性辂魅力。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个突出的推动历史前进又极为“谦和”的人物,这就是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他们成就巨大,但从不称霸,“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大事有决断,小事又谦让,能与各类人物坦诚交往又不丧失原则。这种性格魅力使他能够与袁世凯这种人相克相生,从而构成近代史变化万千又有主线的极为精彩的一页。如果写《康有为传》,就很难选择以传主及人物关系为基本构架的写法。因为康有为虽然比梁启超更有原创性(指思想理念)也更有深度,但他性格专断、固执、主观,名声很大又霸气十足,远离谦和作风,所以人际交往既缺乏广度,更没有如梁启超与黄遵宪、谭嗣同等交往中所蕴涵的如歌如泣的诗意。

    通过《梁启超传》的写作而把握中国近代史的骨架与筋脉,这在海外的中国史研究中,也曾有人感悟到,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列文森。他在一九五三年完成的重要著作的题目就叫做《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其内容也是通过对梁启超传的写作而勾勒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风貌。尽管列文森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这一著作却一直是海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绕不过的重要史学里程碑。他在书中留下一句著名的评价梁启超的话:“如果一个人拥有能够打开他所在囚笼的钥匙,那么他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梁启超早已冲破专制囚笼,并翱游于思想自由的普世天空与大地中。梁启超的思想体系,充满自由点,少有固定点。有人因此而攻击他“善变”,其实,他的所谓“善变”,恰恰是与时俱进,恰恰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破固定点,不断地向真理靠近。他敬重自己的老师康有为,但是,当康有为与张勋勾结一起妄图复辟帝制时,他能不改变一下“忠于老师”的角色吗?袁世凯“借助共和”而和平终结帝制时,他与袁世凯妥协合作,而袁世凯“埋葬共和”复辟帝制时他则反戈一击,给袁氏以致命打击。梁启超多次以今日之自我反对昨日之自我,表面上看,这是变,而究其深层,他始终不变而一以贯之的则是他的爱国之心,他的救国激情,他的把中国从专制引向共和、引向富强、引向自由的努力。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打通了中国近代史政治、思想、文化、国内外层面的关系,也打通了当时各类人物之间的关系。

    B.梁启超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因此,创造中国近代史的各类创造主体都与他相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

    C.梁启超在思想上比康有为更有深度,在人格魅力上又能胜出一筹,不仅能以谦和之风与人相交,更有如歌如泣的诗意交往的经历。

    D.梁启超总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破固定点。因此,他的思想体系,充满着自由点,而少有固定点。

    2.下列对《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一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书作者约瑟夫列文森通过梁启超传的写作既反映了梁启超的思想体系,又了解把握了中国近代史的骨架与筋脉。

    B.该书对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进行剖析,具有深远意义,因而成为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C.该书作者认为梁启超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因为他拥有打开其囚笼的钥匙。尽管作者英年早逝,但这一评价却让读者铭记于心。

    D.该书主要是通过写梁的传记而勾勒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风貌,这方面与国内的《梁启超传》大体是一致的。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大事有决断,小事又谦让,能够不失原则地与各类人物交往。这种性格使他与袁世凯时而妥协合作,时而反戈一击,因而他有“善变”的特点。

    B.梁启超一方面具有书面文字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行为语言的能力,他既创造了巨大的“知”的体系,又创造了巨大的“行”的体系。

    C.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突出的推动历史前进而又极为“谦和”的伟大人物。他们“但开风气不为师”,成就巨大,却沉稳谦和,令人敬仰。

    D.梁启超多次以今日之自我反对昨日之自我,从深层看,他其实始终没有变,以一颗爱国之心贯穿他的整个人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藉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 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①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 遂斩监御史。

    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 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②不由路, 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军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③不入军,军容④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 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⑤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⑥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审。大将军霍光其奏。后光病, 上官氏代听事, 下吏捕建, 建自杀。吏民称冤, 至今渭城立其祠。

    (节选自《汉书·胡建传》

    (注解)①堂皇:又作“堂隍”,官署的厅堂。②窬:捷径孔道。③国容:国家(平时)的法令制度。④军容:军中(特殊)的军法制度。⑤丁外人:人名。⑥甲舍:甲级住宅,指公主的住宅。

    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车马   亡:遗失,丢失

    B.所以尉藉走卒   所以:……的原因

    C.故不审   穷:彻底

    D.大将军霍光其奏   寝:安寝,休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B.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C.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D.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正丞:军正,古代军中执法官名称,掌军事刑法。丞,意为承、辅佐,多作为佐官之称。汉设有军正丞,是军正的副职。

    B.二千石:汉朝官员俸禄等级,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郡守。

    C.祠:即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专指为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贤而修建的供舍。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D.听事:指处理政事,也作“厅事”,语出《礼记·少仪》:“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胡建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其心。胡建经常步行,和士卒生活在一起,。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士卒们都听从胡建的指挥。

    B.胡建深得皇帝赞誉,名声显扬。对于胡建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帝在诏书中引经据典赞同他的做法,胡建因此而显名。

    C.胡建敢同恶势力斗,不畏权贵。从渭城令胡建与帝姊盖主等皇亲国戚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胡建具有不畏权贵、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D.胡建遭受公主陷害,自尽而亡。胡建带人围捕刺客时,一路追射盖主的家奴使其逃散, 后反遭公主陷害,虽有霍光有意保护,不追究胡建责任,但霍光死后,上官氏又派官吏抓捕胡建,胡建最终自杀身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风(其二十六)[注]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 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汉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以下八则材料均来自于有关疫情的报道。

    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②疫情就是战斗,通知就是号角。疫情发生后,武汉各大医院全力以赴抗击冠状病毒,10万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保卫武汉的长城堡垒。

    ③和时间赛跑!武汉市政府参照北京小汤山急救医院模式,仅仅耗时6天建设起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专用救治医院。

    ④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18日傍晚,84岁的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年初一接到组派医疗队驰援湖北的通知,河南大学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24小时内,52名医务人员集结完毕,整装待发。截至1月28日,共有30支医疗队、4130人已经到达湖北开展工作。

    ⑥很多身处武汉的普通民众,不惧疫情蔓延,主动投入到防疫一线做志愿者;有的武汉人暂时没发现身体异常,也坚定地选择留在武汉,避免出去后,万一感染到其他人。

    ⑦疫情逐步发展过程中,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相关的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今天凌晨2点会在XX城市上空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

    ⑧各地疾控中心纷纷发出提醒,未免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疫情防控,希望大家能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一起做文明网络人。

    读完以上新闻,你觉得哪几则令你触动最深?请以其中两或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