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4 题
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原创)非文学作品阅读。

    良渚文化

    (文本一)

    我们观念里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汉唐传续至今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但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在距今5000年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了良渚文明是一种区域性的文明。良渚古城,有8个故宫那么大,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宫殿与王陵,有城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作为国都,其规格已绰绰有余。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和信仰中心,是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国家的杰出见证,它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它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证据。良渚古城遗址说明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仪式和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位的过渡。它包括早期城市化的突出例子,表现在夯土遗迹、城市和景观规划,以及表现为遗产内的墓地差异、空间组织的社会文化战略和物化权力的社会等级。它代表了中国在五千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良渚古城遗址留存下来的遗迹显示出这个早期国家曾经开展过两大土石工程,一是建城、一是建水坝。在新石器时代,完成这样一项涉及土石方量总计约为1000万立方米(其中古城约717万立方米、水坝约288万立方米)以上的巨大工程,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良渚古城向今天证明了在五千多年前,它已经具备了应对如此复杂需求的社会组织管理能力。

    (文本二)

    良渚神人兽面纹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文本三)

    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的大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通行的主题纹饰。这表明,当时的良渚先民已能熟练地运用各种雕线刻画相结合的繁复工艺,对称雕琢肢体齐全的神人图像。头戴羽冠的人的形象,与圆眼獠牙的猛兽面目在玉器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在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的方寸之地。神人兽面纹不仅展现出不同于中国其它玉文化以动物造型为主要母题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价值做出了重要印证:以其出现在所有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揭示出这一区域性国家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信仰。 伴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程,神人兽面纹已经成为良渚文化和良渚文化遗产最具特色的个性化符号。

    从2009年考古人员发现彭公岗公岭水坝起,古城外围治水系统的调查与发现就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目前的证据显示,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就有极其智慧的通盘考虑,在这一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兴建了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先民们大约治理了50多平方公里的流域,使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受益。良渚水利系统显示了当时国家在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大规模公共事业时的超强组织能力。得益于这项宏伟的水利系统,周边的土地成为稻作良田,从而使良渚文明繁盛近千年,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本四)

    依据现有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分析,良渚古城遗址的形成和使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至公元前2100年前基本废弃。

    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并进行考古发掘,认为是“以黑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9年,夏鼐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87年至2016年,良渚遗址考古工作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良渚古城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供了重要实证,被普遍认可的原因有两个:在世界同期和全国范围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清晰的古城格局;古城外围有大型的水利工程,极其罕见。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世界水利专家弗农·斯卡伯勒教授表示,良渚遗址考古证明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处在相同的时间点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

    (文本材料来源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等)

    1.良渚文化中的文明特征,主要是从古城布局与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良渚文化是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研究中的不断发现,最终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供了重要实证。

    B.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证明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如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玉器及其文字和图案等。

    C.材料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建造古城水坝所用的土石数量、玉器神人兽面纹的尺寸大小等。

    D.把良渚遗址中的古城格局和大型水利工程放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的文明中进行比较,突出良渚文化的先进性。

    3.阅读文本二中的“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有同学不能理解图中传递的信息,请你为大家做一个讲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老师、学生、家长都已经是非常熟悉的话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淑兰指出,“有教材、入课表、有老师、有评价是一门标准的课程应包括的四个方面,其中有一套好的教材非常重要。”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少学校在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时,会自编系列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的内容多集中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古诗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局限在经典古诗文或四书五经。还应包括国貌(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国史(历史发展、重大事件)、国风(民风民俗、吃穿住行)、国艺(文化经典、戏曲艺术)、国技(民间工艺、传统技术),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等。这些内容都应包含在教材里。

    (材料二)

    教师的热爱和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素养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宁欣指出,作为教师自身,应该有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底蕴。中小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涉及面可能不会非常广和深,但老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品质。

    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不能仅交给语文老师。全员育人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来参与,要依托学校的各个学科。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很容易被遗漏,这些学科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意识也往往不够。

    (材料三)

    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书本教育,也是实践教育。学校应该选择适合引进学校、适合学生学习、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展示,孩子更容易将知识转换为自己的能力。

    许多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拜访当地民间艺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就在身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书法研究员罗良建指出,不妨做“传统文化的旅行者”,可以先行走后阅读、先阅读后行走或者可以边阅读边行走。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也更有感悟。

    德育教育也必不可少。传统文化说到底,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但核心内容是价值观、道德规范、礼仪习惯等。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扩展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因为学生未来一定会走向社会,要去适应社会。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意义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会尊重,有责任感。

    (材料四)

    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某校在老师和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认可度调查表

    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

    很有必要

    有必要

    无所谓

    没必要

    老师

    85%

    7%

    5%

    3%

    学生

    75%

    5%

    15%

    5%

    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形式认可度调查表

    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

    课堂讲授

    影像资料展播

    主题学科活动

    实地参观学习

    老师

    18%

    20%

    35%

    27%

    学生

    5%

    8%

    32%

    55%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你从(材料四)的图表中得出了哪些结论?

    3.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应该选择适合引进学校、适合学生学习、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活动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B.先行走后阅读、先阅读后行走或者边阅读边行走,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也更有感悟。

    C.相对于老师来说,更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持无所谓态度。

    D.实地参观学习是师生共同最喜爱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学校在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时,会自编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关于经典古诗文的。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局限在经典诗文或四书五经,还应包括国貌、国史、国风、国艺、国技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等更为丰富的内容。

    C.只要教师有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底蕴,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就会有品质。

    D.根据师生调查结果,我们应该取缔对传统文化的课堂讲授学习形式,大胆创新更多的实践活动学习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态流变”,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并多以身口相传而廷续。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公布的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构成出现了“①”的发展趋势,但整体结构依然呈现“老年型”的格局。随着老艺人的辞世,新的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濒临灭绝或正在消失。因此,想要中国非遗多彩绽放,年轻力量不可或缺。

    表1第四批及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

    (材料二)

    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因此,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要使其与时代同行。

    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张喜民老人一直为后继无人而忧虑—孙子张猛一直对老腔不太上心。直到歌手谭维维搭档张喜民为华阴老腔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并将新编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带上猴年春晚舞台,张猛看后才终于开了窍。

    京剧是国粹艺术,但在传承上也依然面对着社会需求与传统艺术隔膜的囚境。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没有按部就班的延续传统,他另辟蹊径,将西方Popping的舞蹈元素、太极的身段与京剧的唱念做打多元融合,用新的形式实现了传统艺术的跨界实玙。他说:“艺术要摆脱匠气,没有火气,流淌人气。”

    但是,像华阴老腔、京剧流派面对的传承困境是当今普遍现象,我们需要有更多思考和更多探索,不断赋予其

    (材料三)

    非遗以其独特的文化色彩,谱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然而,当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工业文明对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遺形成致命冲击、城镇化选猩和传统村落的消失使一些地方民俗和技艺濒临灭绝、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断层状况导致技艺失传、多种文化观的现代人对非遗产生文化需求的距离感。2012年底被撤销非遗资格的黎族文身,虽被称为海南黎族的“敦煌壁画”,但因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中断了活态传承,其消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另一方面,人们也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播非遗。抖音近期公布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平台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量。2018年,抖音联合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北京龙在天皮影文化博物馆共同发起“皮一下很开心”话题,累计播放超28亿次。龙在天戏团的王熙团长表示,按照他们演出的平均观众数,要达到这个播放量,需要每天演出,且持续800年。过去的经典,重新被现代大众所欣赏。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年轻化     ②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B.①年轻型     ②现代表达形式和新的时代内涵

    C.①老年化     ②现代表达形式和新的时代内涵

    D.①老年型     ②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2.依据上而三则材料.当今非遗的传承面临的共同困境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限8个字以内)

    3.针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人们也有自己的思考。阅读下面网友的评论,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非遗传承的。

    潇潇雨:如果根据现代人的需要对这些非进行改造,不就很好地传承下来了吗?

    远方的时光:对于老祖宗留下的非遗文化,咱现代人可不能用自己的爱好去随便篡改,否则不就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本真吗?

    麦芽糖不甜:有些非遺早就不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消失也是必然的,有什么可惜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成立于1925年,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截至2016年底,故宫文物藏品总数达186万余件。近年来,故官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开展文化普及活动,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场所。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为了使展览效果最优化,故宫在以往展览的基础上,改变思路,不断创新,开创了文物藏品   ①   的新方式:展览不再是对文物进行简单摆放,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同时,通过图录制作、书籍编写、学术研讨、数字影像辅助导览等方式,让观众在观展时更好地了解展品的文化内涵。2016年,故宫成立教育中心,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全面、立体地发挥故宫的公共教育功能。在公共教育中,故宫重视与教育机构合作,采用馆校合作方式开展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轻松活泼的参与中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材料二)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一座全面系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馆中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和10多个不同门类的专题展览,每年还有50余个临时展览,国博己经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博的展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前来参观。2017年国博接待观众总量达806万人次,其中包括未成年观众139万人次。为了充分发挥国博的公共教育功能,自2012年5月起,国博设立了教育体验区。目前,围绕“历史与艺术并重”的主题,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三大系列课程,形成了以藏品为基础,以体验为重要方式的公共教育新模式。国博特别重视与学校合作,例如,为了使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学校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采用“双师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认知。

    (材料三)

    中国科学技术馆(简称“科技馆”)是一座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大型科技教育设施。科技馆以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设计理念开展公共教育,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馆中展品涉及航空、航天、机械、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等众多领域。科技馆在利用展品进行展览教育的同时,还设置了科普活动室和实验室,配置了计算机、微型机床、3D打印机等近200套不同系列活动器材和40多套相关的实验仪器,设计了“飞行器的奥秘”“光影探秘”“生命科学俱乐部”等系列活动,让观众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②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2017年9月1日,科技馆正式启动“馆校结合基地校”项目,为首批200所中小学校提供场馆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科技教师培训等提供服务。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和(材料三)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展出和阐明      ②科普实践活动的这些内容

    B. ①阐释和展示      ②这些丰富的科普实践活动

    C. ①展示和阐释      ②这些丰富的科普实践活动

    D. ①阐明和展出      ②科普实践活动的这些内容

    2.阅读(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结合这则材料所说明的主要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限8个字以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