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克里斯提尼时代及之后的时间里,富有的贵族在消费上受到不断增加的限制和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多于个人消费。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

    A. 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B. 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C. 禁止富人进行奢侈消费

    D. 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是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B. 使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

    C.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

    D. 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 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C. 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D. 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A. 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

    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 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性质

    B. 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C. 完成了社会秩序的新建构

    D. 神学迷信观念已经基本被扫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理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 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B. 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 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D. 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03年,天津地方政府创办直隶工艺总局,该局以提倡工艺为宗旨,附设实习工场、工艺学堂等机构,传习染色、织布、金工、提花等工艺,招收官费和自费学徒。至1907年6月,仅官费学徒即毕业671人,其中织染业占582人。由此可知,直隶工艺总局的发展

    A. 表明了洋务运动已经发展到全新的阶

    B. 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所需的技术和人才

    C. 改变了西方纺织品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D. 得益于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A. 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B. 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 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将“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修订主要是基于

    A.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C.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D.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下表是1961—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

    B. 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

    C. “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D. 减少政府干预导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1923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开始从祝史的手中下移到民间。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修订六经,并用以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这样,《书》、《诗》、《易》、《礼》、《春秋》之类,就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正式变成了供人阅读的书籍。此时个人著述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

    ——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普遍的、多方面的教育”,这个名字揭示了“百科全书”与教育的密切关联。百科全书必须包罗万象——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早期现代西方百科全书的出版正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的编排,力求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故由这个国家的著名学者事先撰写的单个词条,都以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并辅以大量插图;最后,尤其重要的是,百科全书用俗语写作,这与早期工具书中的拉丁文形成鲜明对照。

    ——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书籍产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出现的近代西方百科全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网络阅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表反映了20世纪世界自由贸易演变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说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