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诗歌鉴赏 6 题
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6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 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 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 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注)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E.这首词上片描写叙事,下片抒情议论,表达了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①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②非吾事,丘壑③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④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⑤。回首望霄汉⑥,双泪堕清波。

    (注)①这首词产生于两宋之交,作者不详。②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绶带,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称艾。③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均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挽,牵、拉;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中有“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⑥霄汉:高空,借喻朝廷。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曾多次泛舟太湖,如今故地重游,词中疑问句的使用凸显了他心头的愁苦。

    B.在作者看来,出去做官不是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归隐山林才是自己的心愿所在。

    C.从太平到战乱的巨变,使作者虽面对美酒佳肴,也不免感慨万千,慷慨悲歌。

    D.全词以作者两行泪水洒落清清太湖水这一细节结束,生动感人而又耐人回味。

    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请就此做具体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表现了再行之险。

    B.五、六句由岸上引出舟中,江岸空旷荒凉、灯火明亮,只好在舟中坐待更残,盼望黎明。

    C.七、八句引发感慨,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播迁。

    D.全诗由江上风涛写起,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情在境中,深沉悲壮,诗歌用词极其富有情感。

    2.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做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九峰楼寄张祜[注]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已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

    2.简要赏析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