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D.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C. 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D.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A. 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 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 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共和国末期,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另一方面又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公敌宣告”名单,宣告名单上的人为公敌,任何人都可直接杀死“公敌”并获得赏金。“自然法之父”西塞罗就因被列入名单而遭刺杀。材料反映出

    A. 罗马统治者缺乏法律观念

    B. 自然法精神不利于罗马的扩张

    C. 罗马法的效用受制于强权

    D. 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朱熹曾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A. 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 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

    C. 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 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A. 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B. 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C. 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D. 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魏书·食货志》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 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 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C. 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 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

    A. 中央集权的发展

    B. 贵族政治的衰落

    C. 儒家影响的扩大

    D. 宗法制度的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A. 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 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C. 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D. 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交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土地兼并加剧

    B. 大量自耕农出现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 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

    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

    B.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 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 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D. 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B. 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C.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D. 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A. 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

    B. 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

    C. 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 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相似的是

    A.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B.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早期罗马法中妇女没有立遗嘱权。到了哈德良皇帝时代,在一些法学家的解释中,可以看到妇女在不实行买卖婚的情况下可立遗嘱,只要她们不小于12岁,而男性则一般需满14岁才可立遗嘱。据此可知,哈德良统治时期

    A. 女子有条件获得罗马公民权

    B. 男性经济权利开始低于女性

    C. 男女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D. 女子法律地位有条件得到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大清朝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百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业、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励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大清国矿物章程》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革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之处。是非徒不足以资保护,而且转多窒碍”。

    ——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经济法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材料三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明中后期以至清前期,封建农耕文明在唐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明显出现了工业文明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但这时已经远远不能和西方的巨大飞跃相比。殆及降至周期性盛衰低谷的清中期,这种强弱对比的反差更为鲜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

    (3)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分期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司马迁编纂《史记》,到清朝前期编纂《明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的官修正史,其中的列传,是编纂者选取有影响的人物(除帝王之外)所编写的传记,以下是对列传的统计资料。

    ①大部分正史中都有循吏(本法循理之吏)传和酷吏(为政严酷之吏)传,涉及350多人,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担任过有关御史台官或谏官等监察机构的官职,其秩虽卑,其位显赫。

    ②大部分正史中都有佞幸(因谄媚而得宠的臣子)传,涉及123人,从宋代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到前清编纂《明史》,增设“奸臣传”,收录奸臣(不忠奸诈之臣)共计68人。

    ③唐太宗主持编纂的《晋书》开始增设“忠义传”,主要记录了重义轻生、亡躯殉节的25位烈士,之后收录的越来越多,《宋史》竟多达270多人。

    ④思想家、文学家在《汉书》中有27人,《后汉书》有64人,《旧唐书》有142人,《宋史》有300多人。

    ⑤范蠡等靠工商业致富的经济类人物只在《史记》《汉书》有记录,之后基本上不再见于正史。

    ⑥科学家仅有张衡、蔡伦、扁鹊、沈括、郭守敬等少数人,其中蔡伦是列入“宦者列传”,张衡和沈括主要记载其政治命运。

    综合上述所有材料,选取2个或2个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