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从词义上说,茶道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

    “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功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关键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待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自我。

    茶道中的“隐”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俭德之人”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

    “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太平经》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德乐合一”,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众乐乐”般的精神快感。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因此,中国茶道具有平实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化的现实关怀。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材料三

    明代的书画家徐渭被世人称为“茶痴”,他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饮茶的环境,主要指不是人为建造的居室、楼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静清雅的场所,如竹海、梅林、泉边、湖畔等。艺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冲泡或饮用之法的得体、抚琴弄箫的声乐等共同构成的雅致脱俗的氛围。人境则指嘉宾来客与主人的融洽关系,专心于饮茶,彼此声气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饮茶中忘却世间万象,人与茶、茶与人合二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两忘、豁然开朗。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营造出的人为环境中折射当事人的思绪和体悟,这就是生活的闲、人生的隐和现世的乐。

    中国传统茶道的四境说所讲的茶道不是在用时间来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间。中国人喝茶可以从早到晚,时间似乎停滞了,时间的意义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处怎样的环境和心境,这些都是空间要素。中国茶道弱化了时间维度,突出了空间维度,饮者共处的空间的属性得到充分阐发。据说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静静品茶,全身心关注茶主泡茶的一举一动,用心体会茶汤之味、茶器之美、茶艺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过程中茶者的思想沟通不是靠语言传递,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分享与特定的场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场为其表现形式的。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

    B.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

    C.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D.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淬炼:淬,读作“cuì”。

    B.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众乐乐:乐,“快乐”之意。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D.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7.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①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平生最后一个故居,拜谒摩耶精舍是我赴台间的一个心愿。这心愿缘自遥远的少年习画的时代。

    ②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托人买来张大千先生的两幅五尺中堂大画:一幅浅绛,一幅水墨。浅绛那幅花青用得极美,蓝如蓝天一般清澈;水墨那幅更好,消融在水中透明的墨色好似流动着,一如梦幻。这两幅画我换着挂,过一阵子换一换,挂这幅时便把那幅放在后边。“文革”时却被“革命小将们”一起扔到院子,扯烂烧掉。后来画没了,可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此番来看大千先生的故居是为了重温那两幅失不再来的画吗?绝不仅仅如此。我是想看到他所有画作之外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想进一步认识他。

    ③摩耶精舍在台北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精深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不是门楣上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从墙头上生出的鲜红又秀气的炮竹花,一束束闪闪烁烁悬垂下来,看上去只像是一个喜好野趣的人家。

    ④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            

    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据说这后园本无外墙,由于溪谷就在跟前,每有大雨,溪水迅猛,常常涌至屋前,故而修筑一道围墙,很矮,只为防水,不叫它妨碍视线。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

    ⑥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  上,大千先生一任  ,稍加  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大千先生的母亲曾嘱咐他,不要抬头望月,大千先生便常借这水池中的月影来观月赏月,故取名影娥池。娥,乃姣好的嫦娥。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辄必背部酸疼,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⑦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院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矮矮的围墙不去截断自然,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那么房子里边呢?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里里外外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没一根是镶玉包金、安装龙头豹首的名牌拐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好山水了。

    ⑧大千先生的画室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这里最惹我注意的是画案下有一小木凳,高约二十公分。川人身材偏矮,大千先生每作大画便要踩上这木凳。他住进摩耶精舍已七旬以上,偏偏这时期他多作泼墨泼彩的大画。画室挂着一张照片,上面大千先生双手握着巨笔,站在木凳上泼墨作画。我还注意到,铺在画案的纸上有水的反光与倒影,可见他泼墨画中用水颇多。水多则墨活,也更自然,并且多意外的情景出现。应该说这幅照片泄露出大千先生那些奇妙的泼墨泼彩画的“天机”。

    ⑨当然,更泄露出大千先生艺术“天机”的还是摩耶精舍,这里是他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这就更使我明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其画作堪比洛阳纸贵的张大千,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那个了无人迹的的敦煌,一连两年,终日在那些破败的洞窟中爬上爬下,给洞窟断代编号,还请来藏族画师协助制作颜料与画布,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伟大的艺术遗珍。

    ⑩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艺术家往往把他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形地放在其中,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

    在摩耶精舍,我相信,我看明白了张大千。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毗邻,意思是“相邻”,“毗”字读音为bǐ

    B.暮霭,意思是“傍晚的云雾”,“霭”字读音为ǎi

    C.蜿蜒,意思是“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此处可换为“逶迤”

    D.泄露,与“泄密”,“泄”字意思相同,且都不可写作“泻”

    2.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

    ②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

    ③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

    ④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

    ⑤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

    A.①⑤③②④ B.②①④⑤③ C.④②①⑤③ D.⑤①③②④

    3.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营造  性灵  修饰

    B.营造  天然  修整

    C.建造  天然  修饰

    D.建造  性灵  修整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摩耶精舍环境优美,外观朴素平常、野趣十足,自外而内弥散着儒雅自然之气,处处映射出主人朴雅散淡的情致。

    B.第②段“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一个“驻”字反映出大千先生画作的美感令作者刻骨铭心,作者失去画作后心怀遗憾。

    C.作者从张大千先生画室中的照片上,悟出了先生画作取法自然的“天机”,认识到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画灵动、自然、鲜活的特点。

    D.从全文看,作者对摩耶精舍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推崇备至,因而满怀着渴慕、敬仰之情去“拜谒摩耶精舍”。

    E.这篇文章的语言,自然而不失生动,朴素而不失雅致,与文中描写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人物风神相得益彰,可谓文质兼美。

    5.第⑨段中描述“敦煌的大千先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6.作者为什么说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

    7.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根据上下文解说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说   难①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 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 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            

    6.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寄”有“寄托情感”之意,古人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强烈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担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在《菩萨蛮》中用它来表达悲愤之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小吃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承载着你的经历、记忆或情感。请你介绍一种北京小吃,与朋友共同分享。

    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你是否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

    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5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 眼下在一些学校、公司和公开场所的宣传栏里,常常能见到一个大大的“赢”字,特别醒目。其实如何理解“赢”,如何对待“赢”,如何“赢”,为什么要“赢”……却令人深思。请以“我说‘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