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李鸿章在《致朝鲜国王》中批评西方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终不能一律平行”,反过来说,朝贡关系则在实质上,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平行”。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

    A. 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

    B. 契合近代的国际关系原则

    C. 得到各藩属国的认同

    D. 致力于实现国家间的平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不同史籍对南北朝时期社会现象的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情况

    史料来源

    北齐武平年间(公元570—575年),“凡厥良沃,悉为僧有”

    《广弘明集》卷七

    南朝,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南史・郭祖深传》

    南朝,“吴郡西台寺多富僧,其中法释就拥资百万”

    《宋书·王僧达传》

    北朝,“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即佛教徒)统,资产巨富”

    《北史・苏琼传》

    A.儒学地位动摇 B.寺院经济崛起 C.奢靡之风盛行 D.土地兼并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    )

    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 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

    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周初年多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势力后,分封宋、卫等国。这说明西周时期

    A.分封制是当时的一项制度创新

    B.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政治中心开始向东部转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C.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7年后,大量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迁至内地;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获得大量美械装备。材料总体上探讨的是,抗日战争客观上

    A.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开发

    B.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促进了工业布局的改变

    D.减轻了美军在远东压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建国初期,随着“一五”计划的推进,我国也开创了政治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政治建设成就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封锁 D.充分展示制度的优越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以下两幅图反映当前某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和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村土地改革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B.坚持土地公有制是农村改革的前提

    C.发展非农产业是农村致富的关键

    D.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流转势在必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

    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

    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他们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不作冷静、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据材料可知

    A.新航路开辟后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B.人文主义是对市民思想的提炼和升华

    C.工业革命后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李工真教授说:“德意志市民资产阶级中的自由主义者,大都最终放弃自由主义的优先权,转而拥护容克贵族集团建立和统治的德意志帝国。”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容克贵族资产阶级化迎合德国发展趋勢

    B. 德国资本主义因起步晚而无力整合社会资源

    C. 德国实现统一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D. 工业革命推动德国近代宪政体制的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 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 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 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注重环保立法,西周初期的《伐崇令》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赦。”,春秋时期齐国规定:“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吕氏春秋》中提出了“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秦朝《田律》对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对象以及违规处罚办法都做了具体规定。汉武帝时期大臣曾奏请制定关于水利灌溉的法律来规范的指引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森林破坏严重,但是一旦停战便会植树。唐代凡是毁坏树木的都要以盗窃罪论处。宋代开封“宣和年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近,春夏之间望之如绣。”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原因。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环境保护措施,对当今中国加强环保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0年11月2日,约翰·F·肯尼迪在旧金山的演讲中提出成立“由男女精英组成的和平队”。1961年3月1日,美国政府根据10924号行政令组建了和平队。后美国国会批准和平队为美国国务院内的永久性联邦机构。1962年9月22日肯尼迪签署法律生效。根据美国87-293号公法,美国政府的此项政策和该法案的目标是“通过和平队的活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友谊,给时其感兴趣的国家与地区派遣合格的美国男女,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乐意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以达到以下目的:第一,有助于满足对其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对训练有素人员的需求;第二,有助于促进受援国对美国人的更好地理解;第三,有助于促进美国人对其它国家人民的更好地理解。”

    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领域有教育(38%)、健康(24%)、环境保护(12%)、社区经济发展(9%)、农业(5%)等。他们立要工作的国家和地区有:非洲(45%)、拉丁美洲(23%),东欧/中亚(10%)、亚洲(12%)、加勒比海地区(4%),北非/中东地区(3%)、大平洋岛国(3%)等。自和平队组建以来,大约200000志愿者在139个国家工作过,他们学过200多种外语和方言。

    ——摘编自梁昌明、黄泽云《英国和平队历史及影响探析》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建立和平队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和平队的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章太炎是一位国学大师,最大建树是对中国古代整体历史、文化进行广大而深刻的诠释。章太炎也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用革命的观点去解释许多事物,如强烈的种族与反专制的观点即是他思想中常见的两个主轴。

    许多人因为章太炎是“国粹派”,又看到他文章中的古色古调,便误以为他反对西学,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章氏受西学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斯宾塞学说对他的影响相当大。……章太炎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他提倡的“国粹”或“国学”,是指在君权时代中不得志的经师之学、是与“湛心利禄”的官僚士大夫相敌对的抱残守缺者之学、是与历史上当权派不合作之学、是批评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及它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学说……章太炎非常强调所有个体之间的平等,以“齐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重整传统。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章太炎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太炎思想产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它们)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它们,须特别提到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等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连续地一者对另一者起作用

    ——摘编自《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中省略号部分补充完整,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补充的内容准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