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厉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巢父、许由之后,继之以庄子、列子,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侍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借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不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且贵”视为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患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的,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是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情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陈宝良《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一己私利。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质于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B.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要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并拥有“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只要转变了官员为官只为一己之私的意识、习气,就能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

    D.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在很多领域,移动支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显著的是移动支付方便了居民的消费,无论是出门打车还是市场买菜都可以不带现金。在促进消费的同时,它还可以保障财产安全。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教授表示,过去我国的金融服务发展得比较慢,很多人没有信用卡或者没能得到相关的金融或理财服务,移动支付弥补了这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发达国家则是由于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系统比较完善,在移动支付方面的需求比较少。

    目前来看,移动支付等无现金支付是一种健康的趋势。“未来,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在无现金支付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和商业环境使用这种支付方式,并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海外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和一些旅游场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这也是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布局的过程。”朱宁表示。

    (摘编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材料二:

    今年,中国移动支付加快了走向海外的步伐,从欧洲最繁忙的希斯罗机场免税店到英国受欢迎的比斯特购物村,再到伦敦复古“潮地”卡姆登市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范围不断扩大,显示当地购物环境对中国消费者的友好程度不断提高,也体现出海外市场非常重视中国消费者实力,中国消费红利正在惠及世界。

    支付宝在欧洲的运营已大面积展开,作为支付宝业务运营主体的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目前已在英国、卢森堡等地设立分公司。蚂蚁金服希望用技术和数据在十年内为全球20亿用户提供服务,其中60%用户来自境外,通过输出技术和经验,帮助合作伙伴发展,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在全球发展。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近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虽然非常便捷,但是条码支付准入门槛大低,安全隐患非常大,之前就曾发生过多起用户扫码钱被盗刷的案例。

    央行明确指出,条码支付有一定技术风险。由于条码是图形显示,不法分子可以通过截屏、偷拍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盗用资金;此外,条码容易携带非法链接或程序代码,不法分子可将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制成条码,诱导客户扫描,窃取支付敏感信息。

    因此,新规明确规定,使用静态条码,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下列对材料四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方移动支付自2011年以来,交易规模迅速增长,预计2019年将达到229万亿元。

    B.从第三方移动支付增速情况看,2011年至2013年处于上升态势,2013年可能是最高点。

    C.数据调查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在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D.中国银联等发布“云闪付”可能使移动支付市场从“双寡头”时代发展到“三足鼎立”时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移动支付方面,发达国家已落后于中国,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借记卡与信用卡系统方面比较完善,无现金支付几乎没有市场。

    B.在无现金支付所呈现出的健康趋势下,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大,使用过程中对互联网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C.支付宝在欧洲的运营已大面积展开,蚂蚁金服希望十年内在全球拥有20亿用户,其中的60%来自境外,这说明支付宝已经把战略发展重心转移到欧洲。

    D.条码支付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如果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则可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

    3.结合材料内容,概括移动支付给国民带来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帮  哭

    曹文轩

    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又慢慢兴盛起来。

    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要办得让前村后舍的人都说体面,一是要有排场,二是要让人觉得苦、伤心。因此,谁家办丧事,总要请人帮哭。

    这年春上,邹庄一位活了八十岁的老太太归天了,儿孙决心好好办丧事。年纪大的说:“南边银娇回来了,请她来帮哭吧。”

    村里人知道银娇奶奶会哭,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十三岁那年秋天,到处是瘟疫。那天,早上刚抬走她老子,晩上她妈就去了。苦兮兮地长到十六岁。这年春末,村西头五奶奶死了。下葬这一天,儿女都跪在地上哭,银娇奶奶就打老远处站着。这五奶奶心慈,把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五奶奶家的人哭得没力气了,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落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

    打那以后,谁都知道银娇奶奶哭得好。谁家再有丧事,必请银娇奶奶帮哭……

    银娇奶奶听来人说是请她去帮哭,一双黑褐色的手颤动不已。“我去,我去。”她说。

    那天,她让秋秋搀着,到小河边去,用清冽的河水,好好地洗了脸,洗了脖子,洗了胳膊,换了新衣裳,又让秋秋用梳子蘸着清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的。

    数以百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想看看老人们常提到的银娇奶奶,要领略领略她那闻名于方圆几十里的哭。

    不认识银娇的,就互相问:“在哪儿?在哪儿?”

    有人用手指道:“那就是。”

    银娇奶奶被人搀扶着,走向跪哭的人群前面。这时,围观的人从骚动中一下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皆跟随着银娇奶奶移动着。银娇奶奶不太利落地跪了下来,不是一旁有人扶了一下,她几乎要歪倒在地上。她从领口取白手帕时,也显得有点儿拖泥带水,这使从前曾目睹过她帮哭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她照例仰起脸来,举起抓手帕的手,然后朝地上拍下,但拍得缺了点儿分量。她开哭了。她本想把声音一下子扯得很高的,但全不由她自己了,那声音又苍老,又平常,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一下子抓住人并撕人心肺的力量了。

    围观的人群失去了平静,开始乱动起来。

    钻在最里边的秋秋仰起脸,瞧见了人们眼中的失望,心里不禁为银娇奶奶难过起来。她多么希望银娇奶奶把声音哭响、哭大,哭得人寸肠欲断啊!

    然而,银娇奶奶的声音竟是那样的衰弱,那样的没有光彩!

    跟大人来看热闹的九宽和虾子爬在敞棚顶上,此刻已失去了耐心,用青楝树果子互相对砸着玩。

    秋秋朝他们狠狠瞪了一眼。

    这时死者的家人,倒哭得有声有色了。几个孙媳妇,又年轻,又有力气,嗓子也好,互相比着孝心和沉痛,哭出了气势,把银娇奶奶的哭声竟然淹没了。

    人们又勉强坚持了一会儿,便散去了。

    哭丧结束了,银娇奶奶被人扶起后,有点儿站不稳,亏得有秋秋作她的拐棍。

    秋秋觉得银娇奶奶的手很凉很凉……

    银娇奶奶死了。棺后跟了一条很长的队伍,但几乎没有人哭。

    秋秋紧紧地跟在银娇奶奶的棺后。她也没哭,只是目光呆呆的。

    田埂上走过九宽和虾子。

    秋秋突然打斜里拦截过去,一下插到他俩中间,用两只手分别揪住了他俩的耳朵,把他俩一直揪到银娇奶奶的墓前,然后把他俩按跪在地上:“哭!哭!”

    九宽和虾子用手揉着耳朵说:“我们……我们不会哭。”

    “哭!”秋秋分别踢了他们一脚。

    他们就哭起来。哭得很难听。一边哭,一边互相偷偷地一笑,又偷偷地瞟一眼秋秋。

    秋秋忽然鼻子一酸,说:“滚!”

    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地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

    那时,慈和的暮色正笼上田野……

    (节选自《蓝花》,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写出了当地“帮哭”的风习和由来,这既是点题,同时又引起下文,为读者理解后面的文字作了必要的交代。

    B.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写出请银娇奶奶来“帮哭”的原因,介绍了她悲苦的身世,这样写就将故事的前后连成了一个整体。

    C.银娇奶奶听说有人请她去帮哭,特意梳洗打扮,换了新衣裳,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体弱,以此证明自己还具有“帮哭”的价值。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给银娇奶奶死后凄凉的氛围中点染了一笔暖色,让人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体现出小说哀而不伤的风格特点。

    2.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重点写了银娇奶奶的两次哭,对这两次“帮哭”有哪些不同和唯一的相同实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尚书户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间刘氏志文

    柳宗元

    夫人姓刘,其先汉河间王。王有明德,世绍显懿。至于唐,有文昭者,为绵州刺史,号良二千石(注)。其嗣慎言,为仙居令、光州长史,克荷于前人。光州,夫人之父也。夫人既笄五年,从于北海王府君,讳某。府君举明经,授任城尉左金吾卫兵曹。修经术,以求圣人之道;通古今,以推一王之典。会世多难,不克如志,卒以隐终。

    夫人生二子:长曰彝伦,早夭;少曰叔文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贞元中待诏禁中以道合于储后凡十有八载献可替否有匡弼调护之勤。先帝弃万姓,嗣皇承大位。公居禁中,谟定命,有扶翼经纬之绩。由苏州司功参军,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内赞谟画,不废其位,凡执事十四旬有六日。利安之道,将施于人,而夫人卒于堂,盖贞元之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也。知道之士,为苍生惜焉。天子使中谒者临问其家,赙以布帛。

    呜呼!夫人之在女氏也,贞顺以自处,孝谨以有奉;其在夫族也,祗敬以承上,严肃以莅下。事良人四十有九年,而勤劳不懈;生户部五十有三年,而教戒无阙。年七十有九,而户部之道闻于天下,为大僚,垂紫绶,以就奉养。公卿侯王,咸造于门。既寿而昌,世用羡慕。然而天子有诏,俾定封邑,有司稽于论次,终以不及,时有痛焉。是年八月某日,祔于兵曹君之墓。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二千石:汉代郡守一年俸禄为二千石。唐代刺史相当于汉代郡守,故有二千石之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曰叔文/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贞元中/待诏禁中/以道合于储后/凡十有八载/献可替否有/匡弼调护之勤

    B.少曰叔文/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贞元中/待诏/禁中以道/合于储后凡十有八载/献可替否/有匡弼调护之勤

    C.少曰叔文/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贞元中/待诏禁中/以道合于储后/凡十有八载/献可替否/有匡弼调护之勤

    D.少曰叔文/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贞元中/待诏禁中以道/合于储后/凡十有八载/献可替/否有匡弼调护之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弃万姓”中的“万姓”指“万岁爷”这个称号,“弃万姓”即去世。

    B.“为起居舍人”中的“起居舍人”为官职名。隋炀帝时始置,属内史省。

    C.“加户部侍郎”中的“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掌管财用及户籍。

    D.“赐紫金鱼袋”中的“紫金鱼袋”是古代一种官员的服色制度。从唐代开始,三品以上着紫袍,佩金鱼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夫人的祖先是汉代的河间王,河间王有美德,他的子孙继承了这种美德,刘夫人也不例外。

    B.刘夫人的父亲也继承了先辈的传统,他曾担任过仙居令、光州长史、绵州刺史,并被称为好郡守。

    C.刘夫人的儿子王叔文帮助皇帝决定大计,对皇帝有扶持辅位的功绩,在自己的职位上从不懈怠。

    D.刘夫人在娘家奉养孝敬父母,在婆家侍奉丈夫、教育儿子,她教育王叔文五十三年,始终没有什么欠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多难,不克如志,卒以隐终。

    (2)公卿侯王,咸造于门。既寿而昌,世用羡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①。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庄子》中有佝倭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意志专一,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公事之余,二人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B.“碧落”指天空、天界,这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尾联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在下棋上浪费时间的不满。

    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2.颔联、颈联刻画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在朝廷里做官要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也要关心国家安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先对比自身与同学之间巨大的物质差距,接着表明自己毫无艳羡之意,然后点出原因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过中国铁路人40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国铁路建设硕果累累。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建设速度最快、投入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5万千米左右,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其中高铁3万千米左右,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中国将建成围绕“八纵八橫”为骨架的现代化铁路网,会有更多的人完成“在家门口上火车”的愿景。风驰电掣的高铁,让“双城记”成为城市化生活常态,让“一日达”成为现实场景。

    中国高铁还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将如雨后春笋般亮相中国铁路,刷脸进出站、在车上进行移动支付、预定较为个性化的产品都将变得轻而易举。而高铁与地铁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也将更加便捷,(          )。

    高铁,中国速度;高铁,中国奇迹。从绿皮车到高铁动车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出行工具的变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变革。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第一段中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

    B.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您好!”

    C.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徐迟《黄山记》)

    D.他们使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您对抗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将建成围绕“八纵八横”为骨架的现代化铁路网,会有更多的人实现“在家门口上火车”的愿景。

    B.中国将建成围绕“八纵八横”骨架的现代化铁路网,会有更多的人完成“在家门口上火车”的愿景。

    C.中国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为骨架的现代化铁路网,会有更多的人实现“在家门口上火车”的愿景。

    D.中国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为骨架的现代化铁路网,会有更多的人完成“在家门口上火车”的愿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旅客出行时间大为缩短,出行效率也必将继续大幅提高

    B.旅客出行效率必将继续大幅提高,时间大为缩短

    C.时间会被大幅缩短,旅客出行效率必将被大幅提高

    D.必将缩短旅客出行时间,大幅提高出行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但,①     ,他们认为这些基础研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实际上,②     ,因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就是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同时,基础研究还可以培养科学精神,因为基础研究特别是实验科学,讲究的是证据和逻辑,靠的是独立思考,而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内核。因此,③  ,对于培养有科学理性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某市气象局通过官方微博向市民发布道歉信(见下文),有人认为其用语充满调侃的味道,有失严肃,请用规范、简明、得体的语言改写这则微博的正文(落款不必重写)。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不超过60字。

    原约定于今天来的暴雪,因半路气温过于热情,把“白茫茫”变成了“湿漉漉”!这场雪如果下大了肯定不小,如果下小了也肯定不会大,请市民原谅!老天爷不容易,气象台就更难了!具体情况气象台会在雪下完后向市民汇报。气象台温馨提醒:今天下午如果不下雪,明天不下雪的话,这两天就没有雪了。气象台郑重劝告美女们最近几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雪是好雪,但风约有五六级且不正经!

    市气象局

    2017年11月20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老和年轻,旧与新是中国故事的两种原色。今天,许多古老的中国故事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后重又获得了蓬勃生机;而许多全新的中国故事往往因着其古老智慧而弥散着历久沉香。从始皇驰道到今天纵横万里的中国路,从赵州桥到今天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从张骞出塞到今天横贯中西的一带一路,从本草纲目到今天荣获诺奖的抗疟特效药青蒿素......它们无不散发着古老与年轻,旧与新交相融合的光彩!

    你作为一个“00”后,亲历见证了这些中国故事,有怎样的感触和体会?请你以“古老的中国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综合阅读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