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选择题 2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4 题
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羊川

    赵文辉

    在豫北乡下走一走,要不就是黄土丘,要不就是尖山洼,平原总是被村庄阻隔,辽阔不起来。黄土丘蹚过,除了绕脚的灰土和地头几棵狗尾巴花,再没有什么让你注目的地方了。“呸,亏你还是吃小米饭长大的!茄庄百羊川知道不知道?长贡米的,皇帝,皇帝老儿吃的!”弓身如虾、眼角挂着眵目糊的老人很不满,把轻视豫北乡下的后生训得一溜跟头:“大碾萝卜香菜葱,茄庄小米进北京!知道不知道?”

    百羊川坐落在茄庄屁股后面的山坡上,别以为真能容得百只羊撒欢,豫北不好找策马扬鞭的场地,更别说在山上。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居然平平坦坦,就像山水画上摁下的一枚印章。这可是块好印章,茄庄的坡地靠天收,没有机井,山又是旱山,一秋不下雨,坡上还真的收不了几把米。唯有百羊川旱涝保收,越旱小米越香!老辈人迷信说百羊川是神田,其实是这块田占对了山脉,下面一定是一根水脉,因水质特别,加上土是黑红黑红的胶土,长出的谷穗又肥又实,碾出的小米喷香喷香,黏度好。明朝年间潞王落魄于此,一尝便不再忘,居然餐餐不离茄庄小米,并且年年让茄庄上贡小米。茄庄又修了一座望京楼天天眺望,以表忠心。这不过是一段野史,无从考证,倒是当年从豫北走出去的那位副部长,因为爱吃茄庄小米,要把百羊川的主人提拔成公社书记,却是千真万确。

    这主人就是水伯。水伯的祖上就有过要被提拔的经历,说是提一个县令,祖上没去,依然布衣老农,守了下来,就一直守到了水伯这一辈。水伯不稀罕什么公社书记,他只稀罕百羊川的秋天,风吹嫩绿一片,最后变成满坡金黄。农闲的水伯在屋前屋后堆积草粪,坑是上辈人挖好的,水伯只管把青草、树叶、秸秆一股脑儿填下去,再压上土浇上大粪,沤成肥壮肥壮的松软的草粪,一担一担挑上百羊川。要不就是去拾粪,跟在牲口后面,牲口一撅屁股,便抢宝一样撵上去。水伯从祖上接下这个活儿,一直干到了现在。茄庄的大人小孩都知道,百羊川的小米一直到今天还这么好吃,都是沾了草粪的光。

    水伯家的小米每年秋后都有人开着小车来买,买的人多,米少,买主常常为此吵嘴。后来干脆提前下订金,再后来就比价,比来比去,一斤小米比别人家的竟高出几倍。水伯的儿子受人指点把“茄庄小米”注册了,进城开起了门市部,兼卖一些土特产。几年之后在城里置了房,又要接水伯去。水伯确实老了,锄头也不听使唤了,好几次把谷苗当成稗子锄起来。儿子要留下来照看百羊川,水伯不放心,进城前一再关照:“山后的草肥,多割点儿沤粪。这几年村里掀房的多,给人家拿盒烟说说好话,老屋土咱都要了,秋后翻地撒进去,‘老屋的土,地里的虎’,百羊川离不开这些!”千叮咛万嘱咐,水伯才离开了茄庄。

    儿子却不老老实实在茄庄侍弄谷子,三天两头往城里来。水伯很不放心,问:“你来了,谁看着百羊川?”儿子说:“雇了村里的光棍儿老面,老面多老实,叫他给地上十车粪保证不会差一锨,老面又是种地的老把式,爹你还有啥不放心的?”水伯信了儿子的话,不再追问。再说水伯腿脚也真不中用了,下个楼都要人搀着。有时想回去看看百羊川,一想自己的腿脚,也就罢了。

    这一天,楼下忽然响起一声吆喝:“茄庄小米!谁要?”

    水伯的心一阵痒痒的,他知道又是冒牌货。但他知道这冒充的一定是茄庄一带的,他很想去揭穿那人,又不忍让那人太难堪。家里没有其他人,水伯就强撑着下了楼,问卖小米的:“哪儿的小米?”

    “哪儿的?还用问?百羊川的!”

    水伯笑了,说:“别说瞎话了,我是百羊川的水伯!”几个正买小米的妇女一听,扔下装好的小米走了。卖小米的很恼火。瞪水伯:“你百羊川的咋了?还不跟我的小米一个样,都是化肥喂出来的?”水伯还是笑着说:“你可不能瞎说,百羊川的小米,没喂过一粒化肥。”卖小米的收拾好东西推着车往外走:“哼,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能产多少小米?撑死不过一千多斤!你儿子一年卖十几万斤茄庄小米,莫非你百羊川人能屙小米?把陈小米用碱搓搓,又上色又出味,哄死人不赔命。哼!”

    想再问,卖小米的已走远,水伯愣在那里。

    水伯一人搭乘中巴回到茄庄,见人就问:“我儿子真的在卖假小米?”被问的人都摇头。水伯明白了,踉踉跄跄爬上百羊川。正是初冬,翻耕过的百羊川蒙了一层细霜,一小撮一小撮麦苗拱出来。麦垄上横着几只白色化肥包,阳光一照,泛出刺眼的光,直逼水伯。水伯嗓子里一阵发腥,哇地一口,一片鲜红喷向了初冬的百羊川。接着扑通一下倒了下去。这时,除了一只山兔远远地窥视着水伯,初冬的山坡再无半个人影。

    百羊川静极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本文展现了在市场经济时代冲击之下现代科技与传统劳作方式、创新与守旧、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等多个二元对立的冲突,令人深思。

    B. 本文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技巧,以豫北乡村一个普通农民的遭遇,反映了农耕文明中诚实守信的美德所面临的时代困境。

    C. 本文语言运用兼具雅俗,一方面,为表现乡村风格,贴合小说人物,主要使用了当地口语;另一方面,在景物描写上也有一些文雅之气,如将百羊川比作“印章”,写潞王让茄庄上贡小米。

    D. 儿子卖假小米的事件前文有多处铺垫,如“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一斤小米比别人家的竟高出几倍”、儿子“三天两头往城里来”。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百羊川的自然环境和小米历史文明的状况,为下文写水伯对百羊川小米的重视及儿子对百羊川小米的破坏做了情节上的铺垫。

    B. 文中的水伯具有淡泊名利、勤劳、诚实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社会主题。

    C. 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化肥包与上文的草粪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水伯吐血倒地的情节却脱离生活现实,过于夸张,反而使小说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

    D. 小说的结尾“百羊川静极了”呼应了文章开头,悲凉的环境引人深思,警醒人们要坚守善良,有曲终奏雅之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精神亢奋。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担心地跪在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

    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而死的。

    (有删改, 美国19世纪下半叶妇女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特·肖邦的这篇小说被称为“最令人震惊的女性自我宣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处,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见到丈夫平安归来,喜出望外,不料诱发心脏病而丧命。

    B.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C.小说一开始就介绍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心脏有毛病”,是为了给小说结尾狂喜新生独立之时,却看到丈夫平安归来以致受到巨大的刺激而丧命做铺垫。

    D.小说第5段的景色描写含蓄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从而为后文主旨的揭示做了形象的暗示及有力的铺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生命最后一个小时的故事,人物虽然不多,但是情节一波三折。

    B.小说在最后一段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当中的结尾,马拉德夫人在巨大失望的刺激下诱发心脏病而致死,却被医生说成惊喜过度。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深思,思考女性觉醒之路的艰难,嘲讽社会在女性觉醒问题上的责任。

    C.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丈夫用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凡事替她做主,她想摆脱这种生活,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D.小说中“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这一行为反映出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豪骄傲,打算开始全新独立生活的欣喜若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1 题
  1. 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C.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D.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诗歌,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A.第一、第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

    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

    C.第三、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

    D.全诗句句写景,但景物中处处流露作者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含蓄蕴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李商隐的《锦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诗的第一、二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似水流年的追忆。

    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C.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D.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手法,创造出了欢快轻松、悠然自得的艺术境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

    C.《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上阕写赤壁的壮丽,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下阕写人物事迹,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D.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他登北固亭时写下的,上阕赞扬孙权、刘裕,表现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之情;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错误主张,结尾写到廉颇,抒发了未能尽展才能的感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对《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借古喻己,以人生感慨作结。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对李清照的《声声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由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渲染出了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

    B.词作从眼前景物入手,生发联想和想像,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描摹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遇事敢言,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年六十八而卒。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以母忧去职。服阕,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

    D.“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文中指虞潭守丧结束后,朝廷任命他为侍中、卫将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俺答(少数民族首领)叛,据古丰州地,招亡命数万,起嘉靖辛丑,扰边者三十年,王崇古以反间计降之。帝以叛人既得,祭告郊庙,磔全等于市。加崇古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总督如故。自是边境休宁,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

    A.嘉靖辛丑,即嘉靖年间辛丑月。“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辛丑”指辛丑月,是用干支来纪月。

    B.郊庙: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外,祭祀天地和祖庙的音乐也叫“郊庙”。

    C.兵部尚书,六部尚书之一,别称“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D.什七,即十分之七,古代分数的表示方法有多种,若分母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与分子连写,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C.“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时行政区划名。

    D.“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累迁就是多次升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城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

    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也称为“太守”。

    D.东宫是古代政权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郑孝穆,字道和,荥阳开封人。父叔四人并早殁,昆季之中,孝穆居长。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魏孝昌初,解褐太尉行参军,转七徒主簿。大统五年,行武功郡事,迁使持节、本将军,行岐州刺史、当州都督。孝穆下车之日,户止三千。留情绥抚,远近咸至,数年之内,有四万家。每岁考绩,为天下最。孝闵帝践阼,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增邑通一千户。

    A.“昆季”即兄弟,与手足、昆仲近义,长为昆,幼为季。

    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代指入职为官。

    C.“下车”原义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后指官吏退休。

    D.“践阼”亦作“践胙”“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耿秉字伯初,以父任为郎,教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

    A.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B.食邑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帝王纪年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文中“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D.征辟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名流,辟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用僚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顺德仕隋为右勋卫,征辽当行,亡命太原,素为高祖亲厚。时群盗并起,郡县各募兵为备。大将军府建,拜统军。俄以受赇为有司劾发,帝曰:“顺德元勋外戚,爵隆位厚至矣……”因赐帛数十愧切之。卒,封邳国公,加赠开府仪同三司。

    A.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高祖”的庙号通常是给开国皇帝的。

    B.郡县制是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

    C.外戚指皇亲国戚,即帝王母族、妻族的亲属,其中太后、皇后、嫔妃的兄弟都称国舅。

    D.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朝代不同,三司所指部门和职能也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 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2.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意思是于敏中的生父病重将终。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shì)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①,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汉高祖起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高祖至京师,拜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

    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

    景崇至凤翔,侯益未有行意,而高祖崩,或劝景崇可速诛益,景崇念独受命先帝而少主莫知,犹豫未决。益乃亡去,景崇大悔失不杀之。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已而益拜开封尹,景崇心不自安,讽凤翔将吏求己领府事。朝廷患之,拜景崇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景崇乃叛,尽杀侯益家属,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秦王,隐帝即以赵晖讨之。晖攻凤翔,堑而围之,数以精兵挑战,景崇不出。

    明年,守贞、思绾相次皆败,景崇客周璨谓景崇曰:“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 京兆也。今皆败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景崇曰:“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吾闻赵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孙辇等烧城东门伪降,吾以牙兵击其城北兵,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也。”璨等皆然之。迟明,辇烧东门将降,而府中火起,景崇自焚矣,辇乃降晖。

    (节选自《新五代史》)

    (注)①牙将,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援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亲之将为牙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B.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C.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D.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本文中的汉高祖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B.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授”“辟”“征”“陟”“擢”等。

    C.行在,即“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D.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树之旗为牙旗,所居之城为牙城,亲兵则称牙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景崇精明善辩,善于侍奉主人。他曾担任后唐明宗的亲兵将领,在后晋时多次升官做到了左金吾卫大将军,还曾取出库中金银献给后汉高祖。

    B.王景崇曾还才不遇,但最终受到赏识。在后晋时常为不受重用怏怏不乐,后汉高祖起初也没有发现他的奇异之处,直到他自陈方略之后才得到认可。

    C.王景崇做事有时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他到凤翔后,有人劝说他赶快杀死侯益,他因顾及少主而优柔寡断,结果侯益逃回京师弹劾了他。

    D.王景崇爱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怒。他气愤朝廷不授予凤翔节度使,一怒之下造反并杀死侯益全家,兵败之际手下将要投降,他被逼无奈自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4 题
  1.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以动衬静,突出夜晚山居景象的清幽宁静。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明丽,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B.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写于杜甫经历“关内大饥”和辗转流离之后的一个重阳节。

    B.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歌通过所见秋江的景色,倾诉长年漂泊、病老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D.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含蓄蕴藉。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对陆游《书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