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目。

    传统社会的成年礼

    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上古氏族成员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实行过成年仪式,只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难以准确地探知当时的情形,好在史前考古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拔牙习俗。在鲁南苏北的大坟口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习俗。在四川珙县发现10具棘人遗骨,除一具为小孩外,其他均无上下门齿。拔牙的年龄在14岁左右。拔牙习俗的一般特征是拔去上颔的一队侧门齿以及犬齿。

    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

    古代中国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这大概是中原先民所采用的古老方式,它与文身绣面、拔牙等原始成年礼俗有着同一象征意义。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较原始的冠礼大概是在成年男子头上加布,并有一定的斋期,表示一种与日常生活的隔离。

    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如下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 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三加时嘉宾还颂念不同的祝辞,表达对冠者的良好祝愿。加冠以后,要拜见母亲,然后由来宾为冠者“命字”,冠者有了新取的字后,就出见乡邻与尊长。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其主要意义就是以特定的仪式将生命个体从幼年转向成年,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此后冠者就有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资格。

    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冠礼受到重视。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古代的冠礼出现局部的调整。明代是冠礼得到较多施行的时代,我们从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中可以见到较多的民间举行冠礼的情形。明人加冠年龄一般都在16 岁至20岁。冠礼的仪式一般较为简洁随意,举行冠礼的时间,民间遵循古代岁首加冠的传统,一般都没有训诫之辞与三加的仪式,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庄严的成人仪式成为习俗相沿的家庭礼节。

    清代改变了汉族的传统发式,冠礼束发的标志意义由此失落,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冠礼的一大打击。标准形式的冠礼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无以施行。

                                      (原文节选,有改动)

    1.下列对我国古代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历史社会情境发生变化,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B.成年礼作为成年(或成熟)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C.成年礼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发式的改变,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

    D.成年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式,古代中国最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考古资料和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上古社会的先民流行拔牙习俗,一般会拔去上颌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以示成年。

    B.《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年龄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

    C.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据《仪礼》等经典的记述,三加之礼(即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是非常庄重的特定仪式。

    D.宋代重视古代的冠礼,并且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其作了局部的调整,是为了复兴儒学,让其符合礼义纲常。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牙是古越人长大成人的标志,表明取得婚配的资格。拔下的牙既可作为身饰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

    B.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年龄阶段的一些信息。

    C.明人举行冠礼时,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网巾,淡化了古代冠礼加冠的冠服带给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

    D.清朝剃发结辫,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这对传统冠礼是一大打击,但成人礼俗不会由此中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  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1.作者说:“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结合后文的比喻,说说为什么到年终时分,会乍然出现时光的感觉?

    2.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去? ”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3.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

    4.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B.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C.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D.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2.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寇准之             奇:认为……奇异

    B.出应天府               知: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已上,尝怏怏不悦   班: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          解:排除,消除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

    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⑤仲淹服其言。

    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的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请找出来并试作分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抒发诗人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万死也决不后悔的句子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沼泽  跋涉  遗笑大方  故名思义   B.慷慨  嘉宾  雀巢鸠占  没精打彩

    C.浮苹  拾掇  虚无缥缈  阡陌交通   D.废墟  矜持  关系暧昧  矫枉过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__________。

    (2)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_________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3)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________话巴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   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

    B.不绝于耳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C.不绝于耳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D.不绝如缕   一挥而就    浮光掠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B.继亚马逊线下书店开张后,当当网也准备从线上走向线下,这一计划已处于实施阶段,线下书店将涵盖商场书店、超市书店、实体书店等多个类型。

    C.尽管背负着各种争议,恒大足球队在亚足联冠军联赛中依然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夺魁,用耀眼的成绩证明了其运营模式的正确性。

    D.在电视节目娱乐至上的时代,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汉字听写大会”,为中华文明传承和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样的文化担当值得称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从中世纪开始,器乐统治了西方将近四百年,致使整个近现代都成了器乐的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年来被分隔在世界各个局部地域的歌唱,开始得以在整个世界中流传,并有可能光荣地进入音乐的史册。

    ①随着黑人布鲁斯的兴起,歌曲重新回到了音乐的主流地位

    ②而器乐的发展开始呈现缓慢和僵化的局面

    ③而歌曲只占据非常可怜的仆人地位

    ④而由于这个歌唱世纪的推动

    ⑤它的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幅员广大的、波澜壮阔的

    ⑥因此我们或可以把二十世纪称为歌唱的世纪

    A.①⑤②⑥③④          B.③①②⑥⑤④

    C.①②⑥⑤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研讨会,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此举引发网民热议。乍一听,把使用广泛的筷子,   ,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应该说,筷子本身并不稀罕,更算不上遗产,    ,却很有遗产价值。古老东方文化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筷子就是一项很好的介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认真研读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主旨。(不超过15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有一类人被称为“低头族”,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研究表明,“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其实生活中需要我们低头的岂止是手机、电脑?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以“低头”为题,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