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8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维新变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

    A.国共共同抗日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D.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说:“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假使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别差别,将像对海上的波浪或风中的树叶那样漠不关心。”对此理解正确是(    )

    A.历史研究是人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体现

    B.历史研究侧重事件对事件的价值联系

    C.历史是探索发现孤立的个别事件

    D.历史研究应以个人的活动为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          D.元朝设置中书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超国民待遇”原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对外企来华投资给予的一种优惠政策的说法。其实,这种待遇在近代中国就已经出现。史学界认为: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据此解读,下列条款中外国取得“超国民待遇”典型的表现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B.在沿海沿江增开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C.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    )

    A.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

    B.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独由使馆管理

    D.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    )

    A.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

    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日本作战计划,系图强渡黄河,破退华军。此项计划,于今已告失败。中国方面为保卫大徐州所做的苦斗,显系此次中日战争中最大之会战。其结果,华方已获胜利,……(日军)今兹遭逢惨败,应无颜再向国内民众如此矜夸。”(纽约《先锋论坛报》)该材料评述的是(    )

    A.喜峰口战役               B.枣宜会战

    C.平型关战役               D.台儿庄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由此可见(    )

    A.国民党开始以游击战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B.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

    C.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D.国共两党己经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策略达成了共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 8枚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突出了中共在抗战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或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

    C.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D.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步走向崩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B. 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 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

    A. 书同文         B. 度同制       C.车同轨        D. 行同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宋时期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 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B.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C.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 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这些观点的本质是(    )

    A.认定战争是推动文明的根源

    B.坚持认为战争可超越国家利益

    C.以狭隘地区观总结战争性质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

    (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蜜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18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思想。我国民族思想存在两种发展情况:一是清帝国部分有识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强运动;一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材料三    五四运动……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请回答:

    (1)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评析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运动。(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相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民族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表现出的新发展。并说明原因。(4分)

    (3)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4分)

    (4)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抗日战争使我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二两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主旨有何不同?(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8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