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选择题 40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31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0 题
  1. 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材料现象说明

    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

    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飘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 规模大

    B. 耗费大

    C. 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 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之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欧洲人的“优越势力”源于

    A.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B.航海和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资本原始积累的迅速增加

    D.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

    A. 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 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 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 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

    A. 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 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 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 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朝人于慎行在 《谷山笔麈》中记载: “华亭相 (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徐光启文集》载: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材料反映当时

    A. 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 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C. 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   D. 士大夫经商致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1600年,从英属殖民地进口,然后再转口的贸易数额占英国贸易总额的5%~6%,17世纪末则超过25%,英国商人从垄断中大获其利。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英国殖民地拓展

    B.英国工场规模扩大

    C.打败西班牙舰队

    D.英国垄断三角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是小农经济和专制制度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乾隆年间)在广东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资金),冬天则收取糖利。或预先向糖寮(作坊)放帐,待榨出糖后收取产品。这反映了当时广东

    A.商业资本垄断制糖业

    B.抑商政策频临破产

    C.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商业资本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闭关锁国

    D.自由放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牛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汉代画像砖上绘有二牛一人耕地的场景

    B.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C.《齐民要术》写道:“赵过始为牛耕”

    D.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认为曲辕犁是古代牛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三国时期东吴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古代中国民间工商业发展过程曲折而艰难,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其中影响古代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

    A.商业交易手段

    B.交通条件的现状

    C.农业的发展状态

    D.政府的态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

    A. 英西战争   B. 英法战争   C. 英荷战争   D. 普法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近几年,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经常抛出“中国威胁论”,我国政府在驳斥这一观点时,往往使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冷战思维”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冷战在少数国家间延续   B. 中国的贸易竞争优势明显

    C. 西方国家仍然封锁中国   D. 冷战的影响力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国语•晋语》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对“工商食官”理解正确的是

    A.商业发展受官府保护

    B.官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

    C.手工业和商业受官府严格控制

    D.全部工商业产品无偿供给官府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盐业商运商销

    B.减轻盐商税负

    C.官商共利

    D.盐铁官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自给自足   D. 男耕女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某条约规定:“决心保障基于民主、个人自由及法治原则的各国人民之自由、共同传统及文明,愿意促进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与幸福,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及维持和平与安全。”由此建立了

    A. 联合国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欧洲共同体

    D. 华沙条约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二战后,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的联合有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迈出西欧国家联合第一步的是成立了(    )

    A. 欧洲煤钢共同体   B. 欧洲经济共同体

    C.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 欧洲共同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967年,西欧原有的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共同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 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出现

    B. 社会主义阵营的日趋瓦解

    C. 不结盟运动正在逐渐兴起

    D. 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变法的推行

    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B. 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 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D. 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 翻车

    B. 水排

    C. 筒车

    D. 都江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 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A. 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 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 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A. 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 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C.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 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A. 土地兼并严重

    B. 对外贸易发达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C. 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   )

    A. 地主.国家

    B. 农民.地主

    C. 农民.国家

    D. 国家.地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南宋《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针盘”在欧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加速了文化进程

    C. 诞生了地理大发现

    D. 引发了工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通商口岸增多科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下图是西方近代殖民史上罪恶的“三角贸易”示意图。18世纪时,参与图中“中程”贸易,获利最大的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关闭广州港,“海舶悉行禁止”。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下达“海禁海令”。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

    ——徐明德《论十四至十九世纪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对外政策并分析其出台的直接原因。

    (2)分析这两种政策对两国历史分别产生怎样不同的历史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以上材料均引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出现其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