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单选题 1 题,选择题 29 题,连线题 4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2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 题
  1.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关于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 中日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9 题
  1.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 农耕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D. 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 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 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 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 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 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 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 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高僧把“孝”说成是贯穿古今的根本大道,并以慈悲比附仁道,以戒律比附修身等。这说明

    A. 儒、释、道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儒佛两家的道德观原本是相同的

    D.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日趋中国本土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武将统兵导致割据

    B. 中央政府有效制约地方

    C. 西北边境威胁得到解除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北方农业比南方有优势

    B.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 南方商业比北方更发达

    D. 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 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 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 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 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 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

    D. 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人对下图《泰山刻石》邮票中的字体主要特色作一评价,最准确是

    A. “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 “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对于汉阳铁厂选址,后人褒贬不一。当事人张之洞如是说:“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基于

    A. 便利于体制内高效监督

    B. 减省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C. 临近交通枢纽便于销售

    D. 管理到位提高生产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

    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宣传科学救国

    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其中规定高等小学、中学、师范、高等学堂和大学堂毕业生,分别给以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等称号,同时,对于科举出身的人,也可相应送入高等小学、中学、高等学堂和仕学馆学习。由此可见

    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

    A. 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 被袁世凯革命假象迷惑

    C. 革命进程讲求策略

    D. 圆满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A. 北洋政府取代南京临时政府

    B. 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

    D. 民国的民主政治有待继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A. 发展工业为战争作准备

    B. 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 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可能出现于

    A.土地改革以后          B.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不结盟运动

    D. 巴黎和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蒋介石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炮战背后暗藏着国共达成的共识

    D. 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上明确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这一决定

    A. 改变了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B. 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C. 清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左”倾思想

    D. 丧失了集体劳动和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 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 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 

    B.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益

    C.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 

    D.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这句话旨在说明

    A. 财产影响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B. 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C. 国家应由有知识的贤人治理   D. 公民必须从事生产劳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赐寰宇黎庶罗马公民权……庶民承担诸种负担,亦应共享凯旋之欢乐,此神之天条也。朕之制也,欲显罗马人民之伟大。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之权,罗马之伟大远胜海外诸邦,荣耀亦弗先祖可比肩。”该敕令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授予全体罗马人公民权

    B. 提高罗马帝国的声誉

    C. 增强罗马人国家认同感

    D. 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意大利人弗吉里奥(1349—1420)曾说:“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弗吉里奥的教育思想所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A. 浪漫主义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自由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 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B. 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C. 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 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独立后,大陆会议制订了一个《邦联条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制订一部新宪法,他说:“权利似乎留给了这个国家的人民,让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榜样去决定这一问题,即不同社团的人们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思考和选择建立好的政体?”这说明他主张

    A. 扩大人民主权

    B. 增强政府的理性和智慧

    C. 以英国为榜样来建立政体

    D. 建立拥有强大权威的全国性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 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控制议会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

    D. 资产阶级革命的有效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年,清政府批准了容闳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1872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衔上了《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1872-1875年,共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预计留学时间15年。

    数年之后,很多幼童渐渐对《四书》、《五经》和儒学孔教失去了兴趣,对繁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看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观念十分迷恋。1881年,驻美公使陈兰彬上奏清政府,描述留美幼童的“现状”,建议撤回留美幼童,得到清政府批准。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

    ——《转型中国·思想犯: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

    材料二1950-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派往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和生活费用、期满后回国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由教育部门派遣的学生数量,自1951-1956年逐步增长,1957-1960年降至每年四五百人,此后逐年减少,至1964年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从留学专业看,以1950年留苏的375人为例,理科35人,工科261人,农科9人,医科28人,文教10人,政法21人,财经11人。

    ——《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留学教育的背景并指出这次留学计划夭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此次留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17世纪,东西方文化都发展出一股新的气象。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情”的力量。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复生,成为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无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束缚。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唯一的悲剧。这虽然是悲剧,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家族的世仇勇敢追求真爱,并且为了对方不惜献出生命。

    ——摘自梁军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依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文学作品中思想相似之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重罪十条”正式入律。《北齐律》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伦理纲常的行为加以概括,定为“重罪十条”列于律首,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主管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周密策划,统一部署,调运和集中全国范围内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于1949年11月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集中抛售。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等商品价格猛降30%到40%,各地市场趋向稳定。

    ——朱永红《五十年国事纪要》

    材料二1956年,在中共八大发言中,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总体构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把这种构想称之为“大计划小自由”。

    ——萧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及陈云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所提构想的价值并分析该构想未能推行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