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毛泽东回复道:“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A. 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

    C. 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   D. 坚定地倒向社会上义阵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规定,通过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规定(    )

    A. 表明宪政建设步入成熟阶段   B. 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C. 实现了各项路线的拨乱反正   D.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以下资料,促成该局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年份、地位

    对外贸易总额

    外商直接投资

    外汇储备

    1992年

    1600多亿美元

    100多亿美元

    不足200亿美元

    2011年

    3.6万多亿美元

    1160亿美元

    3.2万亿美元

    地位

    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居世界第一

    A. 进行了体制创新   B. 开展了和平外交

    C. 具有广阔的市场   D. 劳动力资源丰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A. 抨击罗马教廷

    B. 推销“赎罪券”

    C. 反对宗教改革

    D. 倡导宗教宽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面为该名录人员构成的基本情况表,从中可以看出

    英烈来源

    八路军

    新四军

    东北抗日联军

    中共党政人员

    国民革命军陆军

    外箱抗日英烈

    其他群体和个人

    所占比例(%)

    32

    9

    7

    l0

    29

    0.03

    12.97

    A.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反法西斯同盟国对华援助较少

    C. 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态度较消极   D. 国民党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

    A. 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 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 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

    A. 联邦体制   B. 三权分立原则   C. 邦联体制   D. 民主共和政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

    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④其共和制的确立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影响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的历史学者在描述中国“近代”与“现代”这两个历史开端时,提出了“两炮论”:

    第一炮——l840年,英国依仗“坚船利炮”将中国由“古代”打入‘近代”。

    第二炮——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中国由“近代”引向“现代”。

    在持“两炮论”的学者看来,中国不是自行走向近代和现代的,而是被外国“轰入”了近现代

    ——摘编自朱未维铮《重读近代史》

    运用中国史的史实,对“两炮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两炮论”的整体或任一方面进行合理论证;也可以对“两炮论”进行修正、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做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122—123页

    材料二: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十六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19—20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宪宗成化时(1465~1487),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六科科臣检举,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它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筒=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