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7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下列名句(每小题1分,共10分)

    1.                  ,鸟倦飞而知还。

    2.                  ,觉今是而昨非。

    3.善万物之得时,                  

    4.                  ,临清流而赋诗。

    5.鹤汀凫渚,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7.                   ,烟光凝而暮山紫。

    8.                   ,晚有儿息。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0.诏书切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逦(yī)      暖(hè)     梦(è)      战战兢(jīng)

    B.滑(jī)      水(qiú)   酒(zhàn)   辙之鲋(gù)

    C.论(biè)     休(qì)     幸(jiǎo)   茕孑立(qiòng)

    D.然(yǎn)     寂(cén)   下(chèng)   铢必较(z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的正确一项是(     )

    A.明察秋毫   映入眼帘   模棱两可   如烟似雾

    B.别出心裁   幅圆广阔   轻而易举   瞬息万变

    C.瞻养父母   归根到底   推陈出新   赞叹不已

    D.晶莹剔透   疏疏朗朗   因地治宜   臭名昭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今教育评价制度需要制度突围,需要革故鼎新的胆略,这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

    B.“皇家圣骑士”劳尔带球突入禁区,只见他左冲右突,如白驹过隙,左脚猛一起射,球应声入网。

    C.江河解冻,春意阑珊,熬过一冬的人们惊喜地注视着大地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黄莺的鸣唱尤其让他们心醉。

    D.高考复习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那种在细节上纠缠不休的目无全牛的学法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宇文新州之范。          懿:美好。  

    老当益壮,移白首之心?   宁:怎么,哪,哪里。

    B.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自夸。

    C.我起而飞,榆枋而止。    决:快速的样子。抢:碰,触。

    三餐就反,腹犹果然        果然:很饱的样子

    D. 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名词,生活。

    三径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将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以下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刘病笃   ②或孤舟   ③雄州列,俊采星驰   ④贾谊于长沙  ⑤琴书以消忧   ⑥谨拜表以   ⑦宾主尽东南之   ⑧虽然,犹有未

    A. 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B. ①③/②⑧/④⑥/⑤/⑦

    C. ①③/④⑤⑥/⑦/②⑧

    D. ①②/⑧/④⑥/⑤/③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既窈窕以寻壑              B.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C.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D.野马也,尘埃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 复驾言兮焉求  

    C.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而莫之夭閼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①兰烬:烛火的灰烬。

    1.“兰烬落,屏上暗红蕉”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析。(3分)

    2.诗中“闲”字值得玩味,妙在何处?(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陈情表》文段,回答各小题。(共17分)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凡在故老                    故老:老朋友

    B.臣微志                    听:听信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拔擢:提拔,提升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微薄

    2.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但刘日薄西山              B.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无祖母,无至今日           D.是区区不能废远

    3.下列语句分别表明李密想“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与想“尽心效忠晋武帝”的一项是(   )(2分)

    A.①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②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B.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D.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②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在陈情中晓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达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力,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第一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5.请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⑵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10)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藉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选自2013年05月0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2.“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指什么?(3分)

    3.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的问题?(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双鞋的影响力

    李曙

    (1)艾维尔年仅20岁,他的父亲在都尔市橡树大街开了一家鞋铺,已经30多年了。艾维尔从小就跟父亲学手艺,父亲临终前对他说:“孩子,你是个鞋匠,鞋匠的一生,就是要做好每一双鞋。”

    (2)艾维尔现在每天一大早就打开店门,一边做鞋一边接生意。这天下午,一个不到30岁的女人走进店里:“艾维尔,我来取鞋了!我叫米莉娅,订了一双鞋,那时还是你父亲管着这个铺子。”

    (3)艾维尔把父亲留下的账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没有啊,米莉娅小姐,这里没有你的记录。”“怎么会呢!”米莉娅急了,“我还预付了鞋钱呢,肯定是你父亲忘记写上了。我可是等着这双鞋穿呢!”

    (4)艾维尔看看米莉娅,她一身衣服虽然旧了些,倒还过得去,但脚上的鞋实在是太破了,前头的鞋帮和鞋掌已经裂开,像张大的嘴巴。“你别急,米莉娅小姐,”艾维尔说道,“我给你赶做一双鞋。”艾维尔一边说一边给米莉娅量好尺码,“你明天来取吧,但不要太早,胶水晾干需要一段时间。”

    (5)这天晚上,艾维尔铺子里的灯光一直亮到后半夜。第二天中午,米莉娅来了。她把新鞋穿上,轻轻跺了跺脚,对艾维尔说,“小鞋匠,你真行,鞋做得不错! ”然后就穿着新鞋神气地走了。

    (6)大约两星期后,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察来到艾维尔的鞋铺。“你就是艾维尔吗?”警察问。“是的。”艾维尔请那个警察坐下,“您是要做鞋吗? ”“不,我是来了解一件事的。你有没有给一个叫米莉娅的女人做过鞋? ”“米莉娅?”艾维尔想了一下,“我是给她做过鞋,有什么问题吗? ”“她是个骗子。”警察说。“我知道,”艾维尔并不意外,“她从我这儿骗过一双鞋。”

    (7)他讲了米莉娅来讨鞋的经过:“我父亲是个非常仔细的人,他一生都没有记错过一次账。”“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给她做鞋呢?”警察很不解。“她太需要一双鞋了。我是鞋匠,不能让一个人穿着那样破的鞋从我这里走出去。”停顿了一下,艾维尔有些不安地问,“米莉娅现在在哪儿?”“她在拘留所里。”“那双鞋是我自己愿意给她的,你们就不要为难她了。”“小兄弟,米莉娅可不只是诈骗一双鞋的事。”警察笑笑,“我只是来了解一下情况。既然那双鞋真是你做的,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长夫人要请你做鞋。”

    (8)两天之后,有人来请艾维尔去一趟市长家。看着这个还是学生模样的小鞋匠,市长夫人问道:“那个叫米莉娅的女人,她的鞋真是你做的吗?”艾维尔点点头。“你知道我为什么请你做鞋吗?”艾维尔摇摇头。“那天我去女子拘留所参加一项公益活动,那些囚犯穿得又脏又破,哪里还像是女人啊。可就在那时,我看到了米莉娅的鞋,一双新鞋,那么精致,那么漂亮。那一刻,我简直有些嫉妒那个女人了。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请做这双鞋的人给我也做一双,不,是一大堆。”

    (9)艾维尔没有说话,但心里甜滋滋的。

    (10) “后来我请警察局的人帮我打听一下是谁给米莉娅做了那双鞋,我听他们说米莉娅那双鞋没有给钱,而且你那时候就知道她是讹诈你的,是吗?”艾维尔又点点头。

    (11) “那你为什么还把鞋做得那么精致?随便给她一双不就行了吗?”“我父亲说过,我是鞋匠,我的一生就是要做好每一双鞋。”艾维尔说完就开始为市长夫人量尺码,商量鞋的样式。

    (12)现在,整个都尔市几乎所有人都想拥有一双艾维尔做的鞋。艾维尔记录订鞋的本子已经用到第9本,最近排队的人想拿到订做的鞋,至少要在两年之后。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以小见大,一双制作“精致”“漂亮”的鞋子,揭示出一个道理:人一生只要尽心做好一件事,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B.市长夫人“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请做这双鞋的人给我也做一双,不,是一大堆。”的话,从侧面写出艾维尔制作鞋手艺高超,技术精湛;“艾维尔没有说话,但心里甜滋滋的。”表现出艾维尔,无私帮助别人之后的充实与内心的喜悦。

    C.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勤劳朴实善良的人,尽职尽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回报。

    D.艾维尔的父亲临终前对他说的话中,隐含着父亲对艾维尔继承遗业,发展扩大鞋铺,发扬光大祖业的朴实而美好的愿望。

    E.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侧面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做人要朴实善良、尽职尽责的主题。

    2.第四段对米利娅衣着的描写,在语段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结合小说简要概括艾维尔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探究小说中的“一双鞋”,有着怎样的影响力。(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书籍交流 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

    曹文轩 1954年1月生,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文学作品集《忱郁的田园》《蔷薇谷》。《草房子》等作品屡获国内各项大奖,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记者:您一直很重视阅读,甚至曾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那么读书对人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曹文轩:读书可以丰富个人的经验。因为天地辽阔无际,个人只能体验广阔世界中很小范围内的东西。所以其实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很狭隘、很苍白,甚至可以说是空洞。从情感上讲,人很多时候难免觉得孤寂。书籍能够有效改变这一切,它跨越时空,呈现了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纽验,你坐在家中读书就能知闻天下事。这样来看,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不夸张地说,读书使得生命延长。

    一个读书人和一个不读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书籍给读书人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了书上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就变得更容易。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个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跟着喧嚣、浮躁随波逐流。书,正是涡流中的“救生圈”。即使不说书的内容,单就读书速一形式本身,就能使你在喧嚣与骚动中获得宁静。我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的时候,肯定在与书对话,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亳无保留地向它倾诉情愫,并可得到指引,与教徒向上帝祷告有一定的相似性。

    记者:这些影响有何外在表现?

    曹文轩: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二者就是不一样,从气质上就看得出来。比如有些人天生长相不出色,甚至丑陋,但读书能让他们获得新生。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率性地幽默风趣……同样一个人,“书卷气”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透射出来。

    记者:但也有读书人气质猥琐,不能简单地把气质好归结在读书上吧?

    曹文轩:显而易见,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我早就说过,开卷未必有益。有些书歪曲、丑化生活,文字、思维水准低下,长期读这种书并以此为美,就像在吸食毒品,会把情感搞得迟钝,把思维搞得平庸,把谈吐搞得俗气。

    记者:可是很多人一直读专家推荐的书目,也并没有显著的成效。

    曹文轩:很多人都在读书,读的也是好书,但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目之外,一个人读书应该有选择,要挑食。人的雕琢忌讳用一个模子,因为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前面说过,书在影响人,书就是一把刻刀,都读一样的书,那么这把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所以,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读不同的书,看不同的景。选书要有个性,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读文章时,别管别人对那书的唠叨,甚至不在乎权威专家对书的剖析,只管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的个性。一句话,读完一本书必须要沉淀出自己的东西。

    记者:看起来,读书的必备品质竟然是选择,而且选择要贯穿全程。

    曹文轩:的确是,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与警觉有关。书海浩淼,航海者(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知识早晚会将其沦为奴隶。如果没有驾驭意识,知识只是一堆一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学的力量。也只有那样的读书人,才会品尝到畅游书海的莫大快感。

    记者:但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读书是受到外界干预的,并且在外界的干扰下,他们也会考虑到让自已的阅读服务于学习。精确地说,是服务于升学考试。

    曹文轩:我曾经对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们进行分析,首先发现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都是一些喜欢“自己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读书非但没有影响他们计划内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有计划地学习。书中那些看似与概念、公式无关的文字,给了他们行之有效的办法、豁达自由的思路和拼搏向上的勇气。试想,一个视野、思路开阔的人,学习起来是否事半功倍?高考“状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课本的功夫,可以在课本以外广阔的读书世界里获得。现代教育理念不正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吗?最终不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吗?“自己阅读”其实就是在自学!并且我观察到,这些出类拔萃的“状元”们,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这种人格的长进,阅读功不可没,而人格的长进肯定能带来学习的长进。一个人的人格最重要,这决定着他能够走多远。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曹文轩认为,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经验,因此,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在一定程度上,读书可以使人延长生命。

    B.书有好坏之分,好书能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投射出来。好书只要认真读,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有无基础,都能读好。

    C.“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用形象的手法说明读书应该有所选择的道理。聪明人读书会选出适合自己个性的书来读,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D.在曹文轩看来,有些出类拔萃的“状元”,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阅读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大多喜欢读课本以外的书。

    E.本文中的“读书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时可以与书对话,可以向书敞开心扉,将心中所有毫无保留地向它倾诉并可得到指引。

    2.曹文轩就“读书”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3.“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怎样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请结合文本的内容作答。(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________________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________________(lù),“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1.在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1分)

    2.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3.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看下面一幅公益广告图片,根据要求答题。(6分)

    (1)请给这幅公益广告图片加一句“广告语”。

    (2)请介绍一下广告图片的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日常活动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却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议论文或者记叙文;⑤不少于800字。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