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名句名篇 3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名句名篇 共 3 题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唐代文人之醉酒,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A

    总是

    如果

    /

    但是

    从而

    B

    如果

    /

    固然

    因此

    C

    可是

    倘若

    那么

    /

    所以

    D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3)荀子《劝学》中用蟹借穴而居来比喻说明学习者用心浮躁的一句是“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年来,一大批“西部之光”入选者聚焦地方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取得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形成大量新的学科增长点。

    B. 近年来,日本右翼政治力量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的迹象十分明显。日本新高中教科书中再次出现了删减南京大屠杀相关内容。

    C. 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12月,有26家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因为未要求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等问题而被文化部列入查处名单。

    D. 为了扭转欧洲工业急剧下滑的局面,减轻居高不下的失业压力这一颓势,欧盟一些工会组织限制大量进口中国的“廉价”产品,为欧洲工业发展创造机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形,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论著,白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中最丰富的艺术论著。

    B. 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C. 在古人看来,虚静态和炽情态,是书法创作一般包括的两种心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D. 明代宋曹《书法约言》中的“志专神应、心平手随”,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是一致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无论是东汉的蔡邕,还是东晋的王羲之都认为在书法创作时先要做到静思,同属书法创作的虚静心态。

    B. 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因此,在写“悲”与“忧”的内容时,其书法风格相同。

    C. 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D. 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因此,二者异曲同工: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这说明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 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说明书法能够改变患者情绪。

    D. 书法活动,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是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多种因素再造想象的重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亚舒:翻译界的翘楚

    李亚舒,1936年生于荆州公安,亚舒虽是家族中最小的男孩,却未得宠,反而管教甚严。抗战后,他入新式学堂,两年后因长江决堤而辍学。1947年考入县城公立中学,不到两月又因溃堤失学,后投考长沙林枫中学。初中毕业时,亚舒顺利考入省立一中。课余时间,他钻图书馆,办板报,作品频见校刊。

    高中三年,亚舒文科成绩突出,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从中学起,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这得益于英语老师张普安的循循善诱:“解放后国家特别需要会外语的人才,你要坚持学下去,年轻人学外语不仅要有自己的兴趣,还要想到将来拿它干什么。”“想当翻译”之志萌生于中学时代,而亚舒真正走上翻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北大西语系名师云集,系主任冯至的一场报告,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刚上大一,亚舒就遇到了留法归国的齐香教授,她的先生罗大冈教授更是蜚声中外的法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当时,亚舒任课代表,频频出入师门,两位大家为人之尚善、为学之严谨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决定以翻译为其终生之路。

    亚舒真正的翻译“练手”则始于他的留学时期。

    1956年,高教部派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凭借着刻苦努力,亚舒学有所成,大二时就为访越的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做了接待翻译。

    当时,这位“文青”有幸与越南著名作家陶武、诗人黄忠通等成为邻居,与之畅谈文学之际,也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留学期间,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爱情》等数十篇作品,先后刊于河内中文日报《新越华报》和国内的《诗刊》。

    1959年,亚舒开始笔耕译坛,主译诗文集《越南的女儿》、诗集《通往友帮之路》《向中国致敬》等。毕业后,他留校师从邓泰梅教授读研半载,主修越南文学,兼修法语,回国后拟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

    1959年底,这位本名“志强”的有志青年学成回国,一工作便更名为“亚舒”——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

    起初,亚舒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东南亚、南亚及欧美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后参与《亚非文献》创刊,负责汉、越、英、法多语的编译。

    工作之余,亚舒仍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译作不多,却有档次,其中包括:《海鸥》、《阮荐仁义思想试探》、《像他那样生活》等。

    各种“运动”,亚舒都“有缘”,也因此抱憾:“那时的笔译基本被迫停止。”

    “文革”一结束,已近“知天命”的亚舒更是惜时如金,1983年,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补学英语。人到中年,亚舒外事工作异常繁忙,可译作著述从未间断。文学翻译仍是他不舍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翻译了《熄灯》、《亨利六世》、《从原子到生活》、《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等。

    几年前,中国译协本地化委员会的崔启亮先生第一次见到亚舒,谈及自己从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亚舒很感兴趣,让对方回去发来相关文章,以便学习。

    2011年,亚舒荣退《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再次退而不休,仍参与审稿把关,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年轻人:“我撰文出书,多一篇少一部,意义不大,现在更重要的是培养后来人。”

    面对创新,亚舒永远是鼓励者。199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国际翻译教学研讨会,一位年轻人首次提出“变译”的理念,旋即引起与会代表关注,可是,也有一位知名教授批评说“变译”算不得翻译,至多是情报学研究的对象。而正当这位年轻人犹豫之际,亚舒开腔了:“对年轻人的思想不要一棍子打死,他刚提出来,我们让人家发展,观察观察,再做结论也不迟。我们应该有鼓励学术的雅量。”

    如今,耄耋之年的亚舒更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要用越语重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名著《翠翘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亚舒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家教甚严,先后就读于县城公立中学、长沙林枫中学,期间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作品频见校刊。

    B. 1956年,李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毕业后,他留校继续读了半年研究生,1959年底学成回国。

    C. 李亚舒惜时如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他让崔启亮给白己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的有关文章,以便自己学习。

    D. 2011年,李亚舒从《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退下来,但他退而不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年轻人的培养,极力鼓励年轻人创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从中学起,李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文科成绩很好,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但真正“想当翻译”并且走上翻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

    B. 李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期间,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爱情》等数十篇作品,达到了创作的高峰。

    C. 李亚舒大学留学毕业后,打算到国内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可后来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工作。

    D. 李亚舒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各种“运动”,亚舒都被卷入其中,“文革”结束后,他才有一些有档次的译作。

    E. 李亚舒留学归来,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本领。有“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之感,于是将“志强”更名为“亚舒”。

    3.李亚舒学生时代哪些因素影响他走上翻译之路?请简要归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实人老牛

    欧阳明

    吃过早饭,老牛又去找镇长。

    老牛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活了几十岁,从不招谁惹谁。要不是因为那块稻田,他到死也不会去找镇长。

    老牛种庄稼是老把式了,年年都种得比别人好。去年春耕,他刚把公路边那块田整理出来,镇长突然找上门来,叫他先别忙插秧,说过几天有人来帮他插。

    我自己能做。老牛说。

    不吃你的饭,连水都不喝你一口。镇长说。

    不是那意思,我不想欠人情。老牛不相信有那种好事。

    就这么定了,明天就来。镇长说。

    第二天,竟真来了一批人,坐小车来的,还有一个扛摄像机的记者。一行人一到,就忙乎起来。记者更忙,前后左右不停地摄像。

    领导,我看差不多了,走吧。过了一会儿,有人对一个方头大耳的人说道。

    走啥?今天没其他事情,既然来了,就绝不走过场,把这块田插完吧。这样做,有利于拉近我们和群众的距离!领导说。

    快到中午的时候,秧苗终于插完了。一行人还真没吃饭,洗了泥腿子,坐进小车一溜烟就走了。

    事后,老牛才知道,那个方头大耳的领导竟是县委书记。当时,县里正在开展什么“双服务”主题实践活动。镇长选老牛那块田,是因为它顺道。

    县委书记给自己插秧!这让老牛自豪了好一阵子,直到秧苗分蘖的时候,心才突然凉了下来。

    插秧是苦力活,但也是门学问,重要的是秧苗插的深度。插浅了,风一吹,会漂起来,等于没插;深了,会造成分蘖不足,大幅减产。书记一行人怕苗子漂起来,用力过猛,把半截苗子都插进田泥里了,很难分蘖。

    插秧时节已过,不可能补插了。看着稀稀拉拉的苗子,老牛后悔不已。他千方百计加强了后期管理,但结果还是比往年少收了六百多斤谷子,换成钱,至少是六百多元。那可是一家人半年的开销啊。老牛沮丧得想哭。

    明知他们是外行,还让他们插!老婆一肚子怨气。老牛想不通,收完稻谷就去找镇长。

    镇长说,减产的因素很多,究竟什么原因,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要专家说了算。

    你是插过秧的,知道是咋回事,需要专家吗?老牛说。

    当然需要,要解决,必须等专家调查清楚了才行。镇长说完,屁股一转,走了。丢下老牛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半个月过去了,老牛去问镇长调查清楚没有。可跑了无数次,也看不到镇长,不是说开会,就是出差去了,好像有意在躲他。

    老牛今天还算运气好,镇长正好在办公室。

    专家调查结果出来没有?老牛问。

    还早。镇长说。

    那还要等多久?老牛问。

    难说,慢慢等吧。镇长说完,抬腿就走了,说是要进城开会。

    老牛觉得镇长故意在推诿,根本就不想给他解决,很冒火,干脆就直接跑到县里反映去了。

    信访局的听了老牛反映的情况,叫他回去找镇长。

    他要是解决我就不来找你们了。老牛说。

    回去吧,等会我给你们镇长电话。放心吧,肯定会给你解决的。信访局的人说。

    老牛半信半疑地回到镇上。一到就看到了镇长,好像早就在那里等他了。老牛啊,专家的结论出来了,不怪你,打张领条吧,一千块。镇长态度出奇地温和。

    我只要六百,不该要的我绝对不要。老牛说。

    好吧!镇长说,不过,这事你千万不要拿去到处说。老牛说,镇长,你放心。

    可老牛领了钱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大家都说他几分地,就得了几千块钱,太划算了。老牛赌咒发誓,反复解释说只有六百,大家不信,说,装啥呢?我们又不会找你要。老牛气得脸青面黑,直跺脚。

    补记:第二年,镇长照例下村检查插秧工作,见很多田整理出来了却在那里放着。怎么回事?他问屁股后面的村支书。支书说,大家以为书记今年还要来插秧,候着呢。镇长眼睛一鼓,吼道,叫他们马上插,三天内不插完,你这个支书就别当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写县里搞“双服务”活动,县委书记要来帮老牛插秧,其目的是表现领导干部关心群众疾苦的主题。

    B. 小说写老牛不让镇上安排人来给自己插秧,是因为老牛知道,这样做只是来做做样子,拍个片子就走,会糟蹋了庄稼。

    C. “镇长说,减产的因素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要专家说了算”反映了镇长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工作态度

    D. 小说对插秧深浅度的描写为下文写秧苗稀稀拉拉,老牛后悔以及老牛找镇长讨要损失作了铺垫。

    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老牛的形象特点。

    3.小说最后一段的补记有何作用?请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翃,太原晋阳人也。自折冲授辰州刺史,迁朗州,有威望智术,所莅立名。大历五年迁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自安史之乱,前后经略使陈仁琇、李抗、元结、长孙全绪等,虽容州刺史,皆寄理藤州,或寄梧州。及翃至藤州,言于众曰:“吾为容州刺史,安得寄理他邑!”乃出私财募将健,许奏以好爵,以是人各尽力。不数月,斩贼魁欧阳珪。驰于广州,见节度使李勉,求兵为援。勉曰:“容州陷贼已久,群獠方强,卒难图也。若务速攻,只自败耳,郡不可复也。”翃请曰:“大夫如未暇出师,但请移牒诸州,扬言出千兵援助,冀藉声势,成万一之功。”勉然之。翃乃以手札告谕义州刺史陈仁璀、藤州刺史李晓庭等,盟约讨贼。翃复募三千余人同力战,日数合。节度使牒止翃用兵。翃虑惑将士匿其牒奋起士卒大破贼数万众擒其帅梁崇牵贼遁数百里外尽复容州故境。翃发使以闻,奏置顺州,以遏余寇。前后大小百余战,生擒贼帅上献者七十余人。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充招讨处置使。

    翃又令其将张利用、李实等分兵讨袭西原。遂收复郁林诸州。后因哥舒晃杀节度使吕崇贵,岭南复乱。翃遣大将李实悉所管兵赴援广州。西原贼率覃问复招合夷獠曰:“容州兵马尽赴广州,郡可图也。”于是悉众来袭。翃知其来,伏兵御之,生擒覃问,其众大败。代宗闻而壮之,遣中使慰劳,加金紫光禄大夫。

    历汾州刺史、京兆尹。属发泾原兵讨李希烈,军次浐水,翃备供顿,肉败粮臭,众怒以叛。翃奔至奉天,加御史大夫,改将作监,从幸山南。车驾还京,改大理卿。出为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入为太子宾客。

    贞元十二年,检校礼部尚书,代董晋为东都留守。十八年卒,时七十余,赠礼部尚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翃虑/惑将士/匿其牒/奋起士卒/大破贼数万众/擒其帅梁崇牵/贼遁数百里外/尽复容州故境

    B. 翃虑惑将士/匿其牒/奋起士卒/大破贼/数万众擒其帅梁崇牵/贼遁数百里外/尽复容州故境

    C. 翃虑惑将士/匿其牒/奋起士卒/大破贼数万众/擒其帅梁崇牵/贼遁数百里外/尽复容州故境

    D. 翃虑/惑将士/匿其牒/奋起士卒/大破贼/数万众擒其帅梁崇牵/贼遁数百里外/尽复容州故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牒:又称移文,行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即上级向下级发的公文。

    B. 太子: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一般由嫡长子继承,但也有例外。

    C. 贞元: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一般会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D. 礼部尚书:礼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管礼制以及学校、科考、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翃无法容忍刺史寄理他邑的局面。大历五年任容州刺史,他想改变自安史之乱以来容州官署在异地办公的局面,就奋力收复了容州。

    B. 王翃善于谋划。他到广州节度使李勉那里请求救兵,李勉不愿出兵,他就请求李勉扬言出兵,借以虚张声势,李勉同意了他的请求。

    C. 王翃有军事才干。王翃故意派遣大将李实赶赴广州,诱使西原贼军统帅覃问来偷袭容州,并设伏兵活捉了覃问。

    D. 王翃非常受器重,多次加官晋爵。打败西原贼军后,代宗大加赞赏并慰问犒赏,跟随皇帝到山南之后,更是受到了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容州陷贼已久,群獠方强,卒难图也。

    (2)属发泾原兵讨李希烈,军次浐水,翃备供顿,肉败粮臭,众怒以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莺有怀故园

    贺铸

    海陵春后雨冥冥,耳厌蛙嗥鹳龄呜。

    何意东亭好风日,流莺忽作故园声。

    故园千里长牵梦,老病三年不废情。

    想见杨花收卷尽,绿苔池院落朱樱。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标题中“闻莺”两字从听觉上点明季节;“怀故园”则直接抒发诗人怀念故园的情感。

    B. 首联描写海陵春雨连绵、蛙鹳聒噪的景象,以“耳厌”两字,写出诗人在海陵春雨后的厌烦心情。

    C. 颔联“何意”一词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听到跟故乡黄莺的叫声一样的声音之后的惊喜之情。

    D. 颈联写诗人梦中想起千里之外的故园,在衰老和病痛之中,仍难以忘怀,表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喟叹。

    E.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情景交融,语言哀婉。

    2.从情和景角度分析尾联中诗人蕴含的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为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

    B. 2000年初,他成为“北漂”一族,经历了很长一段蜗居地下室、挣不到饭钱的艰苦生活,坚苦卓绝中写出佳作。

    C. 大学生走出象牙之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置身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能真切体会到舒适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D. “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地推进着,要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自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

    E.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然老师已退休,不再教我们,但在许多画展上不断地出现他的画作依然给我们以形象的教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文化领域,____,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创新,真正的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发扬光大。____,技术可以是全新的,而文化是经典的,只能在已有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不能推倒重来。所以说,____,脱离传统的创新都会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示意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老师布置自读课,同学们各自去图书馆看书。我本来想去看书的,可是,到图书馆一看,真正读书的人不多,但是座位却大多被占了。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埋头忙着发短信,有的久立在书架前半晌挑不出一本书来读……面对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面对静悄悄林立的一排排书架,我五味杂陈,感慨万端。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