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实人老牛

欧阳明

吃过早饭,老牛又去找镇长。

老牛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活了几十岁,从不招谁惹谁。要不是因为那块稻田,他到死也不会去找镇长。

老牛种庄稼是老把式了,年年都种得比别人好。去年春耕,他刚把公路边那块田整理出来,镇长突然找上门来,叫他先别忙插秧,说过几天有人来帮他插。

我自己能做。老牛说。

不吃你的饭,连水都不喝你一口。镇长说。

不是那意思,我不想欠人情。老牛不相信有那种好事。

就这么定了,明天就来。镇长说。

第二天,竟真来了一批人,坐小车来的,还有一个扛摄像机的记者。一行人一到,就忙乎起来。记者更忙,前后左右不停地摄像。

领导,我看差不多了,走吧。过了一会儿,有人对一个方头大耳的人说道。

走啥?今天没其他事情,既然来了,就绝不走过场,把这块田插完吧。这样做,有利于拉近我们和群众的距离!领导说。

快到中午的时候,秧苗终于插完了。一行人还真没吃饭,洗了泥腿子,坐进小车一溜烟就走了。

事后,老牛才知道,那个方头大耳的领导竟是县委书记。当时,县里正在开展什么“双服务”主题实践活动。镇长选老牛那块田,是因为它顺道。

县委书记给自己插秧!这让老牛自豪了好一阵子,直到秧苗分蘖的时候,心才突然凉了下来。

插秧是苦力活,但也是门学问,重要的是秧苗插的深度。插浅了,风一吹,会漂起来,等于没插;深了,会造成分蘖不足,大幅减产。书记一行人怕苗子漂起来,用力过猛,把半截苗子都插进田泥里了,很难分蘖。

插秧时节已过,不可能补插了。看着稀稀拉拉的苗子,老牛后悔不已。他千方百计加强了后期管理,但结果还是比往年少收了六百多斤谷子,换成钱,至少是六百多元。那可是一家人半年的开销啊。老牛沮丧得想哭。

明知他们是外行,还让他们插!老婆一肚子怨气。老牛想不通,收完稻谷就去找镇长。

镇长说,减产的因素很多,究竟什么原因,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要专家说了算。

你是插过秧的,知道是咋回事,需要专家吗?老牛说。

当然需要,要解决,必须等专家调查清楚了才行。镇长说完,屁股一转,走了。丢下老牛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半个月过去了,老牛去问镇长调查清楚没有。可跑了无数次,也看不到镇长,不是说开会,就是出差去了,好像有意在躲他。

老牛今天还算运气好,镇长正好在办公室。

专家调查结果出来没有?老牛问。

还早。镇长说。

那还要等多久?老牛问。

难说,慢慢等吧。镇长说完,抬腿就走了,说是要进城开会。

老牛觉得镇长故意在推诿,根本就不想给他解决,很冒火,干脆就直接跑到县里反映去了。

信访局的听了老牛反映的情况,叫他回去找镇长。

他要是解决我就不来找你们了。老牛说。

回去吧,等会我给你们镇长电话。放心吧,肯定会给你解决的。信访局的人说。

老牛半信半疑地回到镇上。一到就看到了镇长,好像早就在那里等他了。老牛啊,专家的结论出来了,不怪你,打张领条吧,一千块。镇长态度出奇地温和。

我只要六百,不该要的我绝对不要。老牛说。

好吧!镇长说,不过,这事你千万不要拿去到处说。老牛说,镇长,你放心。

可老牛领了钱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大家都说他几分地,就得了几千块钱,太划算了。老牛赌咒发誓,反复解释说只有六百,大家不信,说,装啥呢?我们又不会找你要。老牛气得脸青面黑,直跺脚。

补记:第二年,镇长照例下村检查插秧工作,见很多田整理出来了却在那里放着。怎么回事?他问屁股后面的村支书。支书说,大家以为书记今年还要来插秧,候着呢。镇长眼睛一鼓,吼道,叫他们马上插,三天内不插完,你这个支书就别当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写县里搞“双服务”活动,县委书记要来帮老牛插秧,其目的是表现领导干部关心群众疾苦的主题。

B. 小说写老牛不让镇上安排人来给自己插秧,是因为老牛知道,这样做只是来做做样子,拍个片子就走,会糟蹋了庄稼。

C. “镇长说,减产的因素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要专家说了算”反映了镇长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工作态度

D. 小说对插秧深浅度的描写为下文写秧苗稀稀拉拉,老牛后悔以及老牛找镇长讨要损失作了铺垫。

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老牛的形象特点。

3.小说最后一段的补记有何作用?请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