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综合题 3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0 题
  1. 胡适说:“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包含在‘孝’里,这种学说流弊百出……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这集中体现了胡适主张

    A. 提倡民主

    B. 提倡新文学

    C. 提倡科学

    D. 提倡新道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8年6月22日,光明日报社、浙江省委宣传部和嘉兴市委联合主办的2018“红船论坛”在南湖之畔举行。孕育“红船精神”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 中共一大的召开

    C.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6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对国民政府出师宣言》,号召全国工人“努力参加国民革命,站在一切民众之前”。宣言所说的“出师”是指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秋收起义

    D. 淞沪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5年6月,李先念率领红四方面军一部迎接中央红军的部队,攻占懋功、达维,这时红一方面军已先后占领安顺场和泸定桥,渡过天险大渡河,大家盼望很久的两军会师,就在眼前。这说明

    A. 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B. 红军的各方面军相互配合

    C. 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

    D. 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创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那座城市,因为一场争论,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前进航向;在那座城市,因为一次会议,奠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那座被称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的城市是

    A. 南京

    B. 北京

    C. 上海

    D. 遵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里“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1年6月22日3时30分,德军在东线从黑海至波罗的海的整个正面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希特勒在一份很长的告德国人民书中力图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解释这一新冲突的必要性。“这一新冲突”是指

    A. 突破马奇诺防线

    B. 德国空袭不列颠

    C.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苏德战争的爆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44年6月6日,6000多艘战舰、运输船和登陆舰艇驶出了英国港口,当它们正利用夜暗接近法国海岸时,专门派出的3个空降师所属伞兵部队已经升空。这一军事行动的执行者是(  )

    A. 苏联军队 B. 美英盟军 C. 德国军队 D. 日本军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重要文件中规定:“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以下对这一文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 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 推动了国民革命蓬勃发展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了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渡江战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革命党人是怎样“揖美追欧”的。

    材料二: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3)阅读材料三,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创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料是研习历史的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说史)

    (1)历史图片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什么心声?从图2中又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诗词叙史)

    长城怒跃黄河吼。眺中华,平型猎豹,台庄擒狗。胜利凯歌频奏起,倭寇投降低首。

    ——刘国勷

    (2)诗词有时反映一定的历史事件。上述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

    (文献析史)

    (3)阅读上述社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评论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说一说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8月1日晚,周恩来主持参谋团委员会议,讨论南下行军路线问题。……8月5日周恩来随革命委员会机关撤离南昌,由南昌向南挺进。有战士写道,“每天,当行军休息下来的时候,因为过度疲劳,我们总是一倒地就呼呼入睡。往往一觉醒来睁眼还看见周恩来同志在豆油灯下工作,或者踱着步子,默默沉思。”

    ——《周恩来传》

    (1)材料一叙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该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936年)12月15日,周恩来偕罗瑞卿到达西安,傍晚就同张学良会谈。……周恩来表示的态度是:要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周恩来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的局面在中国出现。

    ——摘编自《周恩来传》

    (2)材料二所叙的历史事变中,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共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方案?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周恩来的行动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哪些内涵?你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