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项目

    甲骨文

    金文

    时间

    盘庚迁股至纣辛亡国

    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

    识别字数

    一千多

    一两千

    用途

    占卜

    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之意

    内容

    农业、畜牧、货币、交通、家族宗法、战争、国家起源、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

    祀典、赐命、征伐、契约、铭刻,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

    篇幅

    每篇一、二字到一百多字

    数十字到几百字

    A. 甲骨文取代金文成为官方文字   B. 文字作为载体具有历史意识

    C. 文字的发展体现出学术下移   D. 中华文字不断发展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 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 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   B.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嘉靖末年,明世宗先后颁布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等等。这些法令

    A.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B.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 有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D. 使租佃关系普遍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 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   B.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 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 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 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 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世纪40年代,画家邵恒秋(1916-2006)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图5),刊载在《抗建通俗画刊》上。漫画所揭示的主题是

    A. 日本侵华改变策略   B. 国共合作持久抗战

    C.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 国际联合日本必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有流通领域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

    A. 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   B. 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

    C. 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D. 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据此可知雅典

    A. 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   B. 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

    C. 民主监督机制合理   D. 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 工人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B. 文官制度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C.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D. 改革有利于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如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一战期间的欧洲

    B. 二战之前的欧洲

    C. 北约华约的对峙

    D. 欧盟建立并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 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C. 多极化趋势显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D. 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頒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0-1980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排列一览表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对应的国家,并且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一条相关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其选拔依据主要是晚清重臣的保荐。……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筒。三年一任,任满回国后,候旨简用。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晋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方面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方面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 “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乘常日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扶贫思想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