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1 题,情景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题为《付出》的哲理小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诗句。

    不要说你得到的太少太少,____。

    多的还会化成少,少的还会化成多。

    不要说你今天有的明天还会有,不要说你今天没有的明天还会没有。

    星星升起来了还会落下去,月亮落下去了明天又会爬上山坡。

    挖出石头凿成磨,削开竹篾织成箩。

    种瓜的得瓜_____。

    ____,该有什么,还会有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我们势单力薄的现状,编印这么一套文献丛刊,谈何容易,即使全力以赴,也只怕绠短汲深,所以还望专家同仁们多多指导帮助。

    ②在此次专项巡查行动中,有关部门发现有5家企业存在皮里阳秋现象,表面答应不再向违章建筑提供土方,并签署了协议保证书,但暗中依然照做不改。

    ③有些具有历史声望的传统媒体,观念陈旧老套,机构尾大不掉,从而难以应对网络媒体的各种挑战,常常在消颓不前中失去了竞争力。

    ④一幅尘封了100多年的油画经过专家对颜料的化学分析和对画布进行X光扫描,被认定为梵高的真迹,这颗沧海遗珠终于可以在世人眼中大放光彩了。

    ⑤对于领导来说,俯下身子,认真听取接纳下属的意见,有时可能从善如登,比较困难,但只有这样,企业发展才会更具活力。

    ⑥在信仰丧失、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一傅众咻,青年人怎么可能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呢?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碱性的钙剂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在餐后服用,能够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建议大家补钙最好每天少量多次效果最好。

    B.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梦只有与中国梦相连相通,我们才能梦想成真,格局非凡。

    C. 今年七月,Juno飞船将抵达木星,进入运行轨道后,飞船将以每分钟3次做自转,并确保所有设备以每小时400次的频率指向木星。

    D. 自首届全球环境峰会召开以来,缔结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尝试一直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分担责任这一问题的困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根据句意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所选词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1)小张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①察看②惠顾③光临)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2)明天我校将举行青春励志报告会,恳请王校长(①光顾②惠允③拨冗)出席,给予我们指导。

    (3)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①叨光叨光②叨教叨教③借光借光)!”

    A. ①②①

    B. ③③①

    C. ①③①

    D. ②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宇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①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应将“ 不在于……而是 ” 改为“_______ ……_______ ”。

    ②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引出这个结论的。 (不超过1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外出求学时饮食的粗陋。

    (2)屈原在《离骚》中说以“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也要坚守正义的决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预测1(2018·重庆市高三二诊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 发展城市群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 城市群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D.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就能保障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通过分析城市群模式的优势,论述了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具体路径。

    B. 文章首段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强调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C.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城市群内应该怎样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D. 文章阐明了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构建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城镇格局,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路径。

    B. 不仅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之间也应该注意错位发展,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C. 随着新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群的实体基础设施将被智慧基础设施取代。

    D.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优先地位,要求我们在城市群建设中走绿色发展之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 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 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 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2.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每到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转专业相对的是高考生报志愿时的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需要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介绍。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材料二:

    浙江省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摘编自《浙江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作用;年级、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作用,并且年级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成绩越好,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

    (摘编自卢淑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材料四: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学会选择是其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与他们在高考中报志愿时,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不无关系。

    B. 在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可能影响生涯发展的变量上,研究表明它们对高中生生涯发展影响不大。

    C. 高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D. 相较于兴趣与能力,被采样的学生对个性这一自我因素的认知更加的了解,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有一定认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张惠英看来,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B. 据材料二的数据,对于浙江省被采样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总体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C. 对学业、职业与人生的规划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

    D. 据材料二可知,“社会适应能力”是被采样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因素,而“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传师,字子言。材行有余,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少为杜佑所器。贞元末,举进士。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挽毂士,号“权、许”。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遂擢第。德舆门生七十人,推为颜子。复登制科,授太子校书郎,以鄠尉直史馆,转右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改中书舍人。翰林缺承旨,次当传师,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帝遣中使敦召。李德裕素与善,开晓谆切,终不出。遂以本官兼史职。俄出为湖南观察使。方传师与修《宪宗实录》,未成,监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今藁史残课,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诏可。宝历二年,入拜尚书右丞。复出江西观察使,徙宣州。传师于吏治明,吏不敢罔。慎重刑法,每断狱,召幕府平处,轻重尽合乃论决。尝择邸吏尹伦,迟鲁不及事,官属屡白易之,传师曰:“始吾出长安,诫伦曰‘可阙事,不可多事’,伦如是足矣。”故所莅以廉靖闻。入为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九,赠尚书。传师性夷粹无竞,更二镇十年,无书贿入权家。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治家不威严,闺门自化。兄弟子姓,属无亲疏,衣服饮食如一。问饷姻家故人,帑无储钱,鬻宅以葬。

    (选自《新唐书•沈传师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

    B. 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

    C. 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

    D. 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借指车轮或车;挽毂,指拉车前进,在这里比喻举荐人才。

    B. 制科,即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考试时间有随机性。

    C. 实录,记载某皇帝统治时期大事的编年体史,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

    D. 赠,即赠言。古代的一种政治行为,由朝廷对功臣或功臣的先人授予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传师才德有余,受人赏识。他年少被杜佑器重,应举时拜见许孟容,又受到孟容的赏识,后来成为权德舆的门生。

    B. 沈传师善治史书,多任史职。他早年研究《春秋》,入仕曾担任直史馆、史馆修撰,任地方官仍接受命令完成史稿。

    C. 沈传师平和纯正,不事钻营。他任地方官多年,没有向豪门贵族请托;宰相想安排姻亲去他的幕府,他也严词拒绝。

    D. 沈传师治家有方,家人和陸。沈传师治家不施威严,而家门自然整肃;对兄弟、子孙和自己下属没有亲疏之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遣中使敦召。李德裕素与善,开晓谆切,终不出

    (2)慎重刑法,每断狱,召幕府平处,轻重尽合乃论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花底①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②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运用与夸张手法。“萼”和“花”指花瓣,“蕊”和“须”指花蕊。“万花”“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 颔联写赏花时的天气。正在赏花时,忽然下起雨来,好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不觉,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 颈联正面写花。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 “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

    D. 尾联总结全诗。“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 “莫作委泥沙”是希望美丽的花朵永久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 这首诗富丽精工,辞藻华美,描写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与作者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极据要求写作。

    霍金去世,人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发文悼念,某知名人士对此提出了批评:说是悼念“霍金”的名字装个“文化人”而已,霍金是研究什么的根本就不知道,太假了。

    对此,网友看法各异。有网友认为:霍金是个对世界有贡献的人,悼念他很正常,悼念没有门槛的高低。有网友认为:内心里的祈祷和缅怀,远比奔走相告更真诚!也有网友认为这种批评的确有道理,并质疑说:中国很多著名的科学家离开我们的时候,朋友圈怎么没这么热闹啊?

    对网友的观点,你怎么看?围观这场“热闹”,你还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