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选择题 1 题,简答题 1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他们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认为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作政治和道德的评价。这一流派的出现表明

    A. 工业革命决定文学状况

    B. 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

    C. 科技革命影响广泛深刻

    D. 批判现实主义占据主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01年,美国总统麦迪逊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再也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新东西了……它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国只能在一小片领土上生存的理论是错误的。”麦迪逊所言的“新东西”主要指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民族形成、赢得独立

    C.邦联国家、地方自治       D.联邦体制、三权分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 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 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 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 武昌首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   B. 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 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44年,苏联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但由于固定卢布汇价、交流经济情报等规定,最终没有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这表明(  )

    A. 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B. 美国准备实行“冷战”政策

    C. 苏联担心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D. 苏联将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知识无用论、排外思想、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平均主义同时被新政策和新规划的大潮一扫而空。”其中“新政策和新规划”应包括

    ①恢复高考制度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分配制度改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引导宣传   B. 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末,定居温州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老师与他的回答如下图中所示。这一对话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国人(    )

    A. 对西方的了解加深

    B. 已经接触西式教育

    C.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 民族自大心理尚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A. 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 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 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周)周世宗即位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官员敲诈和贪污风气盛行,他严惩失职误事、贪污重敛的官吏,严明赏罚,编订《大周刑统》,颁行全国,还屡次下诏求谏求贤,网罗人才。他不贪恋奢华之物,严厉禁止朝廷官员大肆铺张浪费。世宗“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经常亲自到各州县视察民情,考察农业生产状况,大规模河道整治,兴修水利,疏通运河。世宗整顿禁军,下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且减冗食之费焉”,根据“先易后难”的方针,向西夺取后蜀4州,向南攻占南唐江北14州,北伐辽、汉,连克三州三关。由于英年早逝,世宗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旧五代史》对他的评价“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周世宗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与陆地一样,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会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17世纪荷兰殖民地分布图:

    19世纪末英国殖民地分布图:

    材料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编者注:19世纪60、70年代以来,俄、英、法、日等国加大对我国新疆、西藏、云南、两广和台湾的侵略,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荷、英两国海外殖民地在分布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原因以及争论带来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它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时又折射出浓厚的时代背景。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历史现象进行评述。(要求:论证要围绕主题展开;论点应有史实支持;论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通顺流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