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心”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主要原因在于( )

    A. “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 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 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 “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思想和文化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 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 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A. 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

    B. 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 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A. 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

    B. 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C. 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 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 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 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 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1963年时,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2%;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4%—17%。上述变化反映了

    A. 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

    B. 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D. 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 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 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 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 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1844至1856年广州和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示意图》。由此看出19世纪中期

    A.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

    B. 广州已失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

    C. 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D. 中国货物的进出口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夫天理者,理欲也。理欲者,自然之分也;既以自然之分,则人人皆平也,无谓贵贱之分。

    ——戴震《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进步性。

    材料二但丁宣称人是高贵和平等的,因为人都有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来判断选择,获得“为自己而生存”的自由。彼特拉克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与此同时,他还将矛头直指宗教禁欲观,大胆歌颂人的生活欲望和世俗享乐,他嘲笑经院神学家只是一些总想了解“深奥的上帝秘密,漠视人性和人欲的傻瓜。”

    ——摘编自孟广林《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人文观的异同》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明清进步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产生的社会效果差异的根源。

    材料三启蒙运动以后,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发展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反君权倾向的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摘编自李科玉《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3)结合相关史实,阐述材料三的观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节日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体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总结和延伸。

    节名

    时间

    说明(起源、习俗、影响)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庆祝春节的习俗活动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析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情人节

    公历2月14日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原流行于欧美,现在中国也广泛流行。

    清明节

    公历4月4至4月6日

    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来与寒食风俗相融合,形成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祭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万圣节

    公历10月31日

    是基督徒崇敬和纪念所有基督教圣徒的节日,在1840年左右传入美国之后,节日逐渐演变成人鬼同乐的“狂欢节”。

    圣诞节

    公历12月25日

    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从最初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的节日。

    以上是中国与西方国家重要节日一览表,请你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信息提取充分,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曹魏政权。他即位后,对汉朝的政治进行了改革。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部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曹丕整肃朝纲,于黄初二年(221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229年“改定刑制”,提出“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曹魏认为汉代律令的内容与律目不符,所以从原律目析出,另立《劫略律》、《诈律》、《毁亡律》。这样,《新律》在汉代《九章律》之九篇基础上,新增《劫略》等九篇,同时“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改变汉律“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新律》设《刑名律》,剔除其中的具体犯罪条文,将死刑等所有罪名全部囊括其中,并将其“冠于律首”,真正具有了刑法总则的性质。

    ——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曹丕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丕政治改革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据《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撒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