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情景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者乘势而进。(《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景多佳句,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了塞外雄浑壮观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李白在文末又一次感慨蜀道艰险,只能坐望空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陇右指中国陇山以西,大致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陇右文化便是在这一特定地域孕育生成和演化发展的。

    ②陇右灿烂的史前文化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船。周、秦崛起秦陇之间,为中华古文化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两汉以降,内地汉族居民的大量迁入进一步加速了陇右民族融合的进程,加之作为“丝路”主干道,中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荟萃于此的特点,更形成陇右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这是汉唐开发陇右的文明之果,其影响远及封建社会的后期。

    ③自汉至唐,陇右人文之盛,蔚然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汉至唐正史列传中的陇籍人士就有400多人。他们或是身系社稷安危,或是笔关文场之变,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④陇右自古多名将。汉唐千年,仅正史有传的陇籍将领即达百余人之多。从“汉之飞将军”李广到一代英主李世民,陇右诸多名将都曾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篇章。在“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的唐代,他们的功业更成了世人追慕的高标,诗家吟咏的主题,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诸多千古名句。

    ⑤中国文学瑰丽宏伟的殿堂中,陇籍文人也是济济于列。东汉政论散文不朽杰构的王符“潜夫”之论,开汉魏抒情赋新局面的赵壹“刺世”之篇,均属一代文苑的典范之作。魏晋以降,王子年的《拾遗记》称誉志怪之林,皇甫谧高士、逸士、列女诸传传诵千古。有唐之世,陇籍文士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李白、李益之彪炳诗坛,梁肃、李翱之享誉翰苑,李朝威、李公佐传奇创作堪称一流,牛峤于词之发展功不可没。从我们大致的统计数字看,《全唐诗》中陇籍诗人多达百人,几占《全唐诗》作者人数的二十分之一,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全唐文》所录诸帝、诸王及其他陇籍文人亦达百余人之数。

    ⑥中国学术史上,晋末十六国时期的“五凉”学者多是闻名遐迩的硕学宿儒。《晋书》中的杨轲、宋纤等,《魏书》中的张湛、阴仲达等,也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博通经籍,著述繁富,教授门生,动以千数。从中亦不难窥见陇右教育之发达,文化之繁盛,以至有“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之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隋唐时代陇右之文化学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得以繁荣起来的。

    (摘编自达浚、韶蓉《汉唐丝绸之路与陇右的开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陇右文化是在特定地域产生的,它的史前文化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船。

    B. 陇右文化呈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因为内地汉族居民大量迁入加速了其民族融合的进程。

    C. 自汉至唐,陇右文人济济于列,优秀篇章层出不穷,这些正是陇右文化繁荣的体现。

    D. 隋唐时代,陇右的文化学术是在陇右教育发达、文化繁盛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主要论述了陇右文化的灿烂繁荣,并从军事、文学、学术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B. 文章先界定了陇右在地域上的概念,然后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其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过程。

    C. 文章提到《拾遗记》《全唐诗》《全唐文》《晋书》《魏书》等,是为了证明陇右人文之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引用大量事例对陇右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作者引用此两句诗意在表明陇右自古就是武将渴望建功立业、文人喜爱吟咏歌颂之地。

    B. 文中“达百余人之多”“多达百人”“二十分之一”“亦达百余人之数”等数据的运用更加准确地说明了陇右文人之多。

    C. 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文坛和学术界,陇右都有很多顶尖人物,所以陇右文化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D. 陇右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文明影响深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爹的冰糖葫芦生意

    张  玮

    ①接到娘的电话,李冰急匆匆从外地赶了回来。娘告诉她,下雪天,你爹非去卖冰糖葫芦不可,结果人和车滑到了沟里,把腿摔坏了。看着爹躺在病床上的样子,李冰心里就有些来气,大冷的天,卖什么冰糖葫芦,挣不了仨瓜俩枣的!

    ②小时候,李冰对爹就没什么好感,在李冰眼里,爹就从来没让她痛痛快快地吃过几串冰糖葫芦,李冰在学校里考了好成绩,回家向爹要犒赏,爹就只给李冰一串冰糖葫芦,如果多要,爹就会瞪着眼,训一句:“吃多了闹肚子!”李冰只好委屈地离开了。

    ③后来,李冰长大了,对爹从事的职业有些反感:爹干什么不好,偏偏去卖冰糖葫芦,一串冰糖葫芦仅仅挣个毛把钱,这买卖能养家糊口吗?但爹似乎做这买卖上了瘾,每天早出晚归的,乐此不疲。

    ④那次,爹到学校里给李冰送生活费,提去了一大塑料兜零碎毛票。爹尴尬地笑笑说:“爹来得急,没时间给你换成整票,你就用零钱买东西吧,”看看自己周围的同学,家长送来的都是百元大钞。李冰就觉得,爹真是一个没能耐的人。

    ⑤爹过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娘守着满屋子的亲朋好友,仿佛是开玩笑似的对李冰说:“你爹呀,卖了半辈子冰糖葫芦,可他自己连一串冰糖葫芦都没吃过哩。”李冰表示不信,娘便说:“不信,去问你爹。”爹却笑眯眯的,不置可否。娘又接着说:“别看你爹这买卖不大,可他顺顺利利地供你读完了大学……”私下里,李冰还是忍不住好奇地问娘。这回,娘真的是板着脸告诉她:“可不,你爹曾亲口对我说过,每次看着那串冰糖葫芦,他总是难以下口,总会想着,怎么把它卖出去变成钱,给女儿用。”听着娘的话语,李冰突然感到鼻子有些发酸,只是她强忍着,没让眼泪落下来。

    ⑥李冰参加了工作后,就坚决不让爹再出去卖冰糖葫芦了,可爹就是不答应。这不,爹还是出事了。李冰看着病床上躺着的爹,知道爹现在最想让她干什么。她对爹说了一句:“我替您去卖那些剩下的冰糖葫芦吧。”爹一听果然高兴得不知什么似的,嘴里直说:“好,好,好……”

    ⑦李冰推起了爹走街串巷卖冰糖葫芦的那辆老式大轮自行车,这时李冰才发现,那硬皮鞍座上,竞摩擦得起了许多皮毛。李冰抚摩着,心里又是一番感慨。

    ⑧“卖冰糖葫芦了……”李冰学着爹的样子吆喝起来。听到吆喝声,一些领着孩子的老头儿、老太太走出了家门,看到李冰,便纷纷问起来:“你爹怎么没来卖呢?”有些知道爹出事的主顾说:“给我多来几串吧,你爹可是个好人,有时在路上碰着,没带钱,你爹总是要送给孩子几串冰糖葫芦。回去,可别忘了给你爹捎个好……”也就是从这时起,李冰才突然明白:原来,爹卖小小的冰糖葫芦,竟也拥有这么好的人缘儿。

    ⑨在外村,李冰看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还不等走近,老人便说:“你是李山印的女儿吧?”李冰点点头。那老人便说:“我就知道肯定错不了。这十里八乡只有你爹卖冰糖葫芦。孩于,你不知道,我一个孤老头子,你爹每次卖冰糖葫芦路过这里,俺哥俩都要唠上一阵子,只有唠上一阵子,他才会放心地走……”

    ⑩听着老人的话语,李冰突然感到,爹哪里是在做冰糖葫芦的买卖,爹分明是在做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李冰看到爹的样子,不由来气,这自然地引出下文,与后来她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形成了对比。

    B. 李冰母亲两次说李冰父亲没吃过冰糖葫芦时的神态不同,第二次板着脸意在让李冰感受到父亲的辛苦付出。

    C. 父亲出事后,李冰知道父亲最想让自己替他去卖冰糖葫芦,便马上付诸行动,这说明李冰已经开始理解父亲。

    D. 那个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对李冰所说的一番话,从侧面说明李冰的父亲因卖冰糖葫芦而结下了好人缘。

    2.文中②一⑤段所写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3.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意蕴深长,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探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不离乡,将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职业的非农化;第二阶段是地域转移,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改变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城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材料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这类“逆城市化”现象,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对处于工业化后期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逆城市化”则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求,有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求等,并非只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高生活成本而离开城市。

    (摘编自贺军《客观看待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材料四:

    在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区集中的过程中,中关两国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一方面,美国的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2004年,美国244个大都市区,占国土面积的26%,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83%,创造了全美就业岗位的85%和全美GDP的86%,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同样明显,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7%,集中的户籍人口近30%,而对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更高。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等6大城市连绵区,占国土面积的12. 38%,集中了全国22%的人口,GDP占全国的比重却高达50%,这既说明经济发达地区未能集中相应的城镇化人口,也说明中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步伐。

    (摘编自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对城镇化的概念作了解释,材料二分析说明了我国城镇化战略实施的现状。

    B. 城镇化是一个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包括人、产业结构和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C. 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城镇化,即要更好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D. 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第四个阶段之所以还未完成,是因为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滞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 “逆城市化”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城镇化发展兴起,中产阶级有逃离的需求。

    B. 中国近几年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最近二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C. 对比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可知,美国的城市化在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比中国均衡。

    D. 中国和美国的城镇化进程都有其自身特点,但两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都很明显。

    E. 四则材料表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但其推进过程并不是很顺利。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着力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进,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日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戊午,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庚戌,系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 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

    C. 二鼓,即二更天,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二更相当于凌晨两点。

    D. 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周旋,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 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 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 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伺机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  春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1.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 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 “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 “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 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请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曲中“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的异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听了他的演讲,人们想理出一点头绪,却又似乎抓不住一条纲,依然是杂乱而混沌,真有点云山雾罩。

    ②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学术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但还没有出现统一观点,我在这里存而不论。

    ③他最近情绪低落,迟到早退已是家常便饭,但近半个月的久假不归倒是头一次,同事们也联系不上他。

    ④过去的婚姻要讲个门当户对,这种观点虽属门户之见,但和今天人们看重颜值相比倒也没有太大问题。

    ⑤阅读梁衡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可谓曲尽其妙,而他对事理的表达也十分独到。

    A. ③⑤   B. ②③   C. ①⑤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近日,王源受邀出席第7届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青年论坛,呼吁人们关注普及优质教育及教育公平问题。

    B. 李守镇委员说,要变成制造强国,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C. 这次校园歌唱比赛办得十分成功,主办老师还特地邀请了三个其他学校的学生来参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D. 《心画》一书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清晰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演变、生发与成熟的发展历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主持人得知受邀嘉宾的父亲刚刚因病去世,便安慰嘉宾道:“家父去世,深表哀悼,望节哀顺变。”

    B. 张校长对在全国大赛中获得金奖的雕塑家说:“诚邀您到我校美术系任教,不知阁下肯否屈就?”

    C. 一次慈善活动结束后,举办方对媒体说:“感谢大家能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会妥善使用善款。”

    D. 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地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拙作,敏请海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社会提倡文化交流,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有包容精神,要加以批判吸收,而对于传统文化,①______。二者都不能原封不动,因为原封不动就会失去生命力。在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会努力去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好了,达到暂时的统一,②____________,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解决不好,则会危害社会。③____________,只顾后者则会失去根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从科学研究来看,经常跑步,能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状况,加速新陈代谢,消除人体堆积的多余脂肪。所以,想保持身体健康,不肥胖,就要常常跑步。近年来马拉松运动颇受青睐,也是这个原因。马拉松,人人都能跑。跑马拉松除了能锻炼身体外,还能幟炼人的意志力,而意志力增强了,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①除了跑步,还有其他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不肥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