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单选题 23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7 题
  1. 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A. 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 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 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

    D. 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A. 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 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 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 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墨子》

    D. 《韩非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 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A. 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 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 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 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 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 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 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 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 有教无类

    B. 学在官府

    C. 私学兴起

    D. 百家争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A.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A.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 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 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度

    D. 明朝的内阁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朝数次进行撰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乾隆内府舆图》,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实测地图。从康熙到嘉庆前后三次修订《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国地理志。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全国市场统一   B. 加强了专制国家体制

    C. 标志地理测量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   D.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清初地主商人对财富“以末敛之,以本守之”,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

    A. 导致农民贫穷

    B. 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 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D.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朱熹    D.王守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图片,反映出中华民族在与“旱”“涝”斗争中形成的智慧成果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 “德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B.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C.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D. “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材料中“反动”的含义是:

    A、宋明理学丧失了统治地位         B、传统儒学已被彻底否定

    C、传统儒学遭到了极力批判         D、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

    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明显有误的是

    A. 可以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

    B. 可看出此时期实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

    C. 体现出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 可以看出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 民本仁政观念

    B. 天人感应思想

    C. “大一统”理念

    D. 封建迷信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反映的思想是

    A. 农商并重

    B. 重农抑商

    C. 重商主义

    D. 自由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儒学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巨、父于、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黄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

    ——《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

    材料三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巨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原巨》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核心主张,并说明朱熹思想的文化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以前传统儒家思想相比,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有何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儒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较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讷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

    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趾、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在《田律》《徭律》《仓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赋税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尽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而奸邪并生,赭衣(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悉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律》担负着哪些职能?

    (2)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律》有什么特点?

    (3)据上述两题回答:《秦律》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