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单选题 22 题,选择题 6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2 题
  1. 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汇集着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北伐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鸦片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B.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88年6月11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公映,结果香港市民争相观影。关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B. 是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发动的一次战役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 这是战略防御阶段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A.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B. 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C. 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 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史书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普通百姓),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

    A. 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 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 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疽,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

    A. 政党政治

    B. 国民政治

    C. 立宪政治

    D. 社会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

    A. 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

    B. 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C. 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

    D. 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B.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C.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D.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其中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做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予以充分保障。这一纲领 (  )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C.促进了民众的团结和民主的发展  

    D.使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 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

    B. 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D. 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周王族作为原商朝西方的一个“小国”战胜强大的商王国,成为中原新的统治者,不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周武王克商后“自夜不寐”、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状态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表现。在“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思想指导下,周初统治者

    A. 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同姓亲族

    B. 建立了内外服制度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采取了分封政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近代商人成立了商会、商团以及商办地方自治组织等各种新型社会团体,其结构、功能与作用都与传统的商人组织有着明显的差别。打破了传统的行业、血缘、地缘限制,更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政治运动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许多政治运动中,商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传统抑商政策走向没落

    B. 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C. 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

    D. 商业经济的地位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 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 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C. 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 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A.引进西方学说                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C.提倡文学革命                        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一文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是指

    A. 追求英国的渐进式民主

    B. 效仿美、法的共和制民主模式

    C. 实行德日式的形式民主

    D. 追求俄国苏维埃形式的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6 题
  1. 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

    A. 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B. 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

    C. 标志唐朝建立二府三司制度

    D. 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 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 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

    D.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 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C. 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D. 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A. 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

    B. 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 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

    D. 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樊篱开始被冲破,一些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跟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

    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

    B.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7世纪,中国人已普遍穿着棉布冬装,而不再穿着宋代时流行的麻布或亚麻布服装。与前文所述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 中国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B.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C. 新的经济作物品种的种植

    D. 社会经济生产的专业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这段文字实质

    A. 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

    B. 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

    C. 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D. 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明大浩初编》规定,官吏“贿赂出人,致令冤者不伸,枉者不理,虽笞亦坐死”,《大浩三编》规定,官吏受赃而纵囚徒者,“本身处以极刑,络没家产,人口迁于化外。”

    明太祖朱元璋还允许人民对“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省、府、州、县官吏,“连名赴京状奏’,力图借民众力监戒和惩治贪官。

    为加强监察杜绝贪奸之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并随时检举弹劾。朱元璋还设立巡检司和锦衣卫,遍布全国各地,广布耳目,访察贪廉,要求百姓举报,从而使一大批贪官受惩。

    ——以上均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我欲除贪赃官吏,却奈何朝杀而暮犯。”

    ——朱元璋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大力反腐的原因?概括其措施。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反腐改革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出,“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一般性空中)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一一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一一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一一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材料二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日本“完全被摧毁”的因素。(要求不得摘抄原文)(6分)

    (2)请结合史实从几个角度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