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选择题 4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8 题
  1.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 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 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  )

     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指给稻田施肥),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指肥分)释化也。

    图6 《天工开物》节选

    ①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②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③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 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是丝织业重心所在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  )

    A. 唐代的邸店   B. 唐代的飞钱   C. 唐代的柜坊   D. 宋代的交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A. 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 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司马迁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材料反映出

    A. 《史记》开创了经济史叙事的先例   B. 司马迁肯定了逐利行为道义上的正当性

    C. 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政策的合理性   D. 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

    ①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②商邦、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赈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并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价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