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字词书写 1 题,选择题 2 题,情景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十里溱湖,碧波dàng yàng;百鸟乱鸣,生意àng rá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B. 究竟从哪年哪代传下来这么多故事,谁也说不清。

    C.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D. 给成功者一个拥抱,那是赞扬;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安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一项是( )

    A. 张教授评点了历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可谓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B. 在母亲生日的当天,他寻遍京城,终于在王府井一家商场探骊得珠,买到了生日礼物。

    C. 这位老人精神矍铄,一年四季都坚持游泳,从未间断。

    D.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母校的思念不但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为川者决之使导,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绳不挠曲。

    ③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

    ⑤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⑥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习近平曾引用《岳阳楼记》中的名言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_______,______”的伟大抱负,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__,他笔下的“慧骃国”展示了____颠倒的怪诞景象。

    (2)下面是关于本书的三组评论,你赞成谁的观点?请结合书中有关内容简要阐述赞成的理由。

    评论一: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

    —(英)毛姆

    评论二:无论思想还是语言都污秽不堪,疯狂、猖狂、污秽……

    ——(英)萨克雷

    评论三:本书作者有较浓厚的封建尊卑等级观念,这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网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___)

    A.本书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经历。

    B.格列佛在大人国时,被装进小木箱带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时,被老鹰当成乌龟叼起来,掉进海里,被经过的船打捞上岸,重返英国。

    C.飞岛国对地面的统治,是讽刺现实中的英国对芬兰的侵略。

    D.慧骃国代表大会进行大辩论,主题是要不要把耶胡从地面上消灭干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育才中学九年级要开展“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读诗识节气)清代诗人郑板桥有诗云:“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________),一杯香茗坐其间。”请你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节气名称。

    (2)(看云识天气)妈妈要出差,你看到天上有朝霞,估计有雨,就劝说妈妈要带上雨具,并引用一句关于看云识天气方面的谚语让妈妈相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展才气)主持人小明同学写了一段实践活动的结束语,请认真阅读,完成任务。

    同学们,气象物候知识既实用又有趣。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就依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云彩变化等自然现象安排农事。虽然诗人们也常常由物候现象联想到繁复的生命过程,生发出诸多感悟,但是传达出独特的审美体验。“年年节气传诗情,         。”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更多地了解前人积累的经验,增强科学意识,让物候知识服务我们的生活。

    ①划线句是一个复句,在表达上不符合逻辑,请提出修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段文字引用了一副对联,请你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补出下联。

    年年节气传诗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东汉末刘桢的《赠从弟(其二)》①,完成问题。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②?松柏有本性。

    (注)①选自《建安七子集》卷七。从弟,堂弟。②罹(lí)凌寒:遭受严寒。

    (1)下列诗句与“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用手法相同的是(______)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描写松柏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笑迎“瑟瑟”寒风。

    B.颔联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劲松与狂风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

    C.颈联写出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的品质。

    D. 尾联通过反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

    (3)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苏轼的《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完成问题。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注)①鷇(kòu):待母哺食的幼鸟。②忮(zhì):害,嫉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众鸟巢其上(__________)         ②日翔集其间(________)

    ③鸟巢去人太远(________)         ④以为异事(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与“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B.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C. 其正色邪(《庄子》一则)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间,皆巢于低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谢中书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的是先夫人不残鸟雀之事,而结尾却谈及“苛政猛于虎”,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植物爱听和谐音乐》,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群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一个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有人提议:“换一首快节奏的。”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蕃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蕃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蕃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③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说说文章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B. 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C. 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D. “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宣言的《用好家风,成风化人》,完成下列小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良好家风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无形力量。

    ②好家风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应代代相传。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内心深处激荡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诗书济世、耕读传家、精忠报国、孝老爱亲、礼让睦邻、勤俭节约等好家风,穿越时空、超越阶层,与传统文化同生共体,深深融入国人血脉之中。

    ③好家风是社会价值的缩影,须处处弘扬。优良家风的核心,都是围绕正确处理人与人、家与国、公与私、义与利等关系展开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投影和末端触角,悄无声息地引领着社会风尚。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具象化载体,核心价值观才得以落细落小落实,而非空中楼阁。

    ④好家风是修身养德的源头,要人人践行。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抓好家风这一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就能内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润物无声地影响人的一生。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家风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把好家风作为文明道德的“涵养池”,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他们既成人又成才。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应重视家庭角色塑造,把守家训正家风作为人生常修课,争当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争做廉内助、贤内助,合力弘扬崇德向善好家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②③④段首句句式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蔡勋建的《桑树》,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前的桑树,与三个女人有关。

    ②记忆中外婆家屋前西角有一棵大桑树,孑然独立,老远就能看得见。在桑树挂果前,我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外婆家养着一些白色的小精灵。外婆说那是蚕。

    ③我家屋后有两棵桃树一棵李树,桃树没有嫁接,每年只结些狗屎桃,小得很,李树也是本地种,似乎桃李都只适合山区,垸区的结果都小,味也不正,不好吃。后来,我和大哥在屋后栽了一棵桑树,没几年就长成大树,青枝绿叶,到了夏季,那些绿枝条上居然吊着几个蚕宝宝,这是野生的蚕,也许是风把它们从叶片吹落下来的,一个个被一根根丝缕悬吊着,在熏风中晃荡。我和大哥将它们摘下来,像外婆那样放在簸箕里,然后摘来桑叶,一会儿就看见小蚕宝宝爬到桑叶边缘,啃食绿叶,憨得可爱。

    ④有一天,母亲从外婆家带回一片纸,好像是我们作业练习本的封面,纸背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点点,说这是蚕蛾扑的仔,后来我才晓得这是蚕蛾产的卵。没几天,纸面上一粒粒乳白色的小堡垒全部变成一点点的比幼蚂蚁还要小的小蚕蚁,蠕动着,似乎嗷嗷待哺。母亲赶紧从屋后摘来一把细嫩的桑叶尖尖,将小蚕蚁和嫩桑叶安放在簸箕里。

    ⑤蚕房里热闹起来,街坊邻舍都来看,一张小学生算术练习本大小的纸面,起初只用一个簸箕,后来居然用了好几张床面也放不下。蚕们每天只知贪婪地啃食着桑叶,身体越来越大,越来越白,越来越亮,母亲说等到蚕们一个个都通体透明时,它们就要吐丝作茧了,而在此之前,它们的食量越来越大,需要饲养更多的更鲜嫩的桑叶。屋后的桑树显然不够它们吃,于是,我和大哥就去村外采摘。做裁缝的母亲也不得不从缝纫机上下来,为我们帮忙。记得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母亲带领我和大哥深入桑林采回几大捆大叶桑枝……

    ⑥等到那些蚕们一个个明晶晃亮、通体透明时,它们开始“绝食”,进而“作茧自缚”,它们口吐白丝,头不停地摆动,将一丝一缕从头扯到尾,一丝不苟地编织着它们很有夸张意味的胶囊一般的蚕房,把自己封闭在里面。这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与桑有关的美女——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一篇极富情趣的《陌上桑》,让我甚至想到那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我的年轻的母亲带着我们走在桑树林间的阡陌之上,清风吹拂着她的秀发,月色照耀着她的倩影,会不会是罗敷再世,嫦娥下凡……

    ⑦桑树,自古人称“东方自然神木”。后来走向西域,新疆就曾经有过从内地引进桑蚕的历史,左宗棠当年就曾在东南各省引进桑苗,从浙江招募蚕桑技工,把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先进技术从江南搬进了新疆。桑蚕业的发展,为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几条支线。我仿佛感到,中国古代的商贾驼队驮着雪白的丝和色彩缤纷的丝绸,从桑林里走出像桑蚕一样地蠕动,从渭水流域出发,一路向西,向西……

    ⑧我仿佛觉得那长逾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上一片片桑林依稀可见。我没法忘记桑树,没有桑树,哪来的中国桑蚕业,哪来的丝绸,哪来的丝绸之路?我脑海里总是站着许多桑树,那是家乡的桑树,我想真正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在渭水,而在江南,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江南。每一株桑树都是它的自然延伸。

    ⑨罗敷站在远处,亭亭玉立,像一株桑树站在那里,绿影婆娑。罗敷、我的外婆、母亲,还有从前的那些作为背景的桑树,她们、它们都站在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时光的深处。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开头为什么说“从前的桑树,与三个女人有关”。

    2.文章第⑦段,作者宕开一笔,由家乡的桑树写到了历史,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3.按要求答题。

    (1)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⑤段中“蚕们每天只知贪婪地啃食着桑叶,身体越来越大,越来越白,越来越亮……”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第⑦⑧⑨段和下面的链接文字,说说文中“丝绸之路”的“路”和链接材料中的“路”各自的内涵。

    (链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以“美好的邂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能表达真情实感;②不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