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蔡勋建的《桑树》,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前的桑树,与三个女人有关。

②记忆中外婆家屋前西角有一棵大桑树,孑然独立,老远就能看得见。在桑树挂果前,我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外婆家养着一些白色的小精灵。外婆说那是蚕。

③我家屋后有两棵桃树一棵李树,桃树没有嫁接,每年只结些狗屎桃,小得很,李树也是本地种,似乎桃李都只适合山区,垸区的结果都小,味也不正,不好吃。后来,我和大哥在屋后栽了一棵桑树,没几年就长成大树,青枝绿叶,到了夏季,那些绿枝条上居然吊着几个蚕宝宝,这是野生的蚕,也许是风把它们从叶片吹落下来的,一个个被一根根丝缕悬吊着,在熏风中晃荡。我和大哥将它们摘下来,像外婆那样放在簸箕里,然后摘来桑叶,一会儿就看见小蚕宝宝爬到桑叶边缘,啃食绿叶,憨得可爱。

④有一天,母亲从外婆家带回一片纸,好像是我们作业练习本的封面,纸背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点点,说这是蚕蛾扑的仔,后来我才晓得这是蚕蛾产的卵。没几天,纸面上一粒粒乳白色的小堡垒全部变成一点点的比幼蚂蚁还要小的小蚕蚁,蠕动着,似乎嗷嗷待哺。母亲赶紧从屋后摘来一把细嫩的桑叶尖尖,将小蚕蚁和嫩桑叶安放在簸箕里。

⑤蚕房里热闹起来,街坊邻舍都来看,一张小学生算术练习本大小的纸面,起初只用一个簸箕,后来居然用了好几张床面也放不下。蚕们每天只知贪婪地啃食着桑叶,身体越来越大,越来越白,越来越亮,母亲说等到蚕们一个个都通体透明时,它们就要吐丝作茧了,而在此之前,它们的食量越来越大,需要饲养更多的更鲜嫩的桑叶。屋后的桑树显然不够它们吃,于是,我和大哥就去村外采摘。做裁缝的母亲也不得不从缝纫机上下来,为我们帮忙。记得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母亲带领我和大哥深入桑林采回几大捆大叶桑枝……

⑥等到那些蚕们一个个明晶晃亮、通体透明时,它们开始“绝食”,进而“作茧自缚”,它们口吐白丝,头不停地摆动,将一丝一缕从头扯到尾,一丝不苟地编织着它们很有夸张意味的胶囊一般的蚕房,把自己封闭在里面。这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与桑有关的美女——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一篇极富情趣的《陌上桑》,让我甚至想到那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我的年轻的母亲带着我们走在桑树林间的阡陌之上,清风吹拂着她的秀发,月色照耀着她的倩影,会不会是罗敷再世,嫦娥下凡……

⑦桑树,自古人称“东方自然神木”。后来走向西域,新疆就曾经有过从内地引进桑蚕的历史,左宗棠当年就曾在东南各省引进桑苗,从浙江招募蚕桑技工,把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先进技术从江南搬进了新疆。桑蚕业的发展,为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几条支线。我仿佛感到,中国古代的商贾驼队驮着雪白的丝和色彩缤纷的丝绸,从桑林里走出像桑蚕一样地蠕动,从渭水流域出发,一路向西,向西……

⑧我仿佛觉得那长逾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上一片片桑林依稀可见。我没法忘记桑树,没有桑树,哪来的中国桑蚕业,哪来的丝绸,哪来的丝绸之路?我脑海里总是站着许多桑树,那是家乡的桑树,我想真正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在渭水,而在江南,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江南。每一株桑树都是它的自然延伸。

⑨罗敷站在远处,亭亭玉立,像一株桑树站在那里,绿影婆娑。罗敷、我的外婆、母亲,还有从前的那些作为背景的桑树,她们、它们都站在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时光的深处。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开头为什么说“从前的桑树,与三个女人有关”。

2.文章第⑦段,作者宕开一笔,由家乡的桑树写到了历史,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3.按要求答题。

(1)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⑤段中“蚕们每天只知贪婪地啃食着桑叶,身体越来越大,越来越白,越来越亮……”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第⑦⑧⑨段和下面的链接文字,说说文中“丝绸之路”的“路”和链接材料中的“路”各自的内涵。

(链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