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句子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名著阅读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阴晦(huì)   寒噤(jìn)    嗤笑(chī)   鄙夷(yí)

    B. 黛色(dài)   隔膜(mó)    恐吓(xià)   恣睢(suī)

    C. 阔绰(chuò)  褴褛(lǚ)     拮据(jū)    别墅(shù)

    D. 煞白(shà)   嬉闹(xī)     稠密(chóu)   撩逗(liáo)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髀骨    嗤笑    浑身解数    潺潺流水

    B. 拮据    糟蹋    莫明其妙    郑重其事

    C. 荒唐    褴褛    与日俱增    迟疑不诀

    D. 乖巧    肥硕    无忧无虑    致之不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指出下列古代借代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桑梓(家乡)   社稷(国家)   同窗(同学)   巾帼(妇女)

    B. 须眉(男子)   手足(兄弟)   伉俪(夫妻)   伛偻(老人)

    C. 提携(小孩)   膝下(父母)   桃李(学生)   南冠(囚犯)

    D. 烽烟(游戏)   丝竹(音乐)   婵娟(月亮)   汗青(史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生所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

    ②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③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循。

    ④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循。

    ⑤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让它成为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A. ④①②⑤③   B. ⑤③①②④   C. ⑤③④①②   D. ④①⑤③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话和寓言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风景线,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格林童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B. 《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广闻博见,历经磨难,见识了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在革命的熔炉中从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

    C. 在读书节“读对联,猜名著”的活动中,有一联是“一辆黄包车,为生活奔波,满载酸甜苦辣;三个不幸者,与命运抗争,终成一代伟人”。答案是《骆驼祥子》和《童年》。

    D. 《水浒》在说完一个故事后经常会出现“有诗为证”,例如“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这首“为证”之诗,就是出现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故事之后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

    (2)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对仕宦浮沉、世事变迁的豁达心境,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表现郁郁苦闷也保持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参透人生“此事古难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①冬日离去,暖春中一觉醒来,你会(     )发现大自然已开始分配工作了(    )②小草,就交给细密的春雨去染绿吧;繁花,就交给殷勤的蜜蜂去细数吧;群星,就交给淘气的萤火虫去点亮吧;               

    (1)填入第①处括号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竟然   B、突然   C、虽然   D、果然

    (2)请第①句的(   )内填上正确的标点。(_______)

    (3)“繁花,就交给殷勤的蜜蜂去细数吧”这句话有语病,请改正。______________。

    (4)请在第②句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句意相同。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初三的学习紧张有序,充满期待但压力极大,需要勤奋刻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为此班委会同学以对对联的方式激励大家战胜压力,战胜自我,迎接明天的辉煌。请你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攻坚克难凭少年豪气,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课内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2)上下一白(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作者以高度的写意手法从听觉角度描写大雪带给人们的感受,为下文冒雪看雪的奇绝之举做铺垫。请找出这个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

    4.雪后作者乘兴出游前往湖心亭看雪,所见“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请赏析这段优美的景物描写。

    5.结尾时舟子喃喃自语,其中“痴”字意味无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痴”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解释“凉风起天末”中“末”的意思:__________。

    2.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 “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 “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 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3.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现代文阅读:

    童年笨事

    赵丽宏

    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成真实。做笨事并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

    我小时候笨事也做得不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

    囚蚁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巨人。连蚂蚁也不例外。在歌里唱过“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所以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常常趴在墙角或者路边仔细观察它们的活动,看它们排着队运食物、搬家,和比它们大无数倍的爬虫和飞虫们作战……大约是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忽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蚂蚁们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像养小鸡小鸭那样养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它们一定会长大,长得比蟋蟀和蝈蝈们还要大。

    这件事情并不复杂。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十五只蚂蚁,再旋紧瓶盖。这样,这十五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那十五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下,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我和妹妹很是伤心了一阵,想了半天,得出结论:是因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现在想起来更可能是瓶里药味使小蚂蚁们送了命。)

    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壳上扎出一些小洞眼,作为透气。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饭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窝了。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关进火柴盒里,还放进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曾经有过不少奇妙的遐想,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跳河

    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我爬上了苏州河大桥的水泥桥栏。我站得那么高,湍急的河水在我脚下七八米的地方奔流。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脚却有点儿发抖……

    背后有人在小声议论——

    “喔,这么高,比跳水池的跳台还高!这孩子敢跳?”

    “胆子还真不小!”

    “瞧,他有些害怕了。”

    议论声无一遗漏,都传进了我的耳朵。于是我闭上了眼睛,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还是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事情。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弄堂里的一批小伙伴一起下黄浦江或者苏州河游泳。有一天,看见几个身材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使人惊叹又使人羡慕。我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他们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呢?小伙伴们知道我的想法后,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我急了,赌咒发誓道:“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看我这么认真,有几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孩子也为我担心了,他们说:“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假如‘吃大板’(“吃大板”,指从高空落水时身体和水面平行接触,极危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我的决心。我爬上桥栏时,小伙伴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有几个甚至不敢看,躲得远远的……

    然而当我站到高高的桥栏上之后,却真的害怕起来,尤其是低头看桥下的流水时,只觉得头晕目眩。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现在一下子要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跳入水中,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和训练,真是有点冒险。如果“插蜡烛”,保持直立的姿势跳下去,危险性要小些,但肯定会被人取笑。头先落水呢,一点把握也没有……我犹豫了几秒钟。在听到背后围观者的议论时,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

    我眼睛一闭,跳了下去。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太紧张,落水时身体蜷曲着,背部被水面又狠又闷地拍了一下,几乎失去知觉。挣扎着游上岸时,发现背脊上红红的一大片。不过,这极不潇洒的一跳,却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

    “这一跳不行,我重跳。”当小伙伴们拥上来时,我喘着气宣布了我的决定。不管他们怎样劝阻,我还是重新爬上了桥栏。我又跳了两次。尽管我看不见自己落水时的姿势,但从伙伴们的赞叹和围观者的目光来看,后两次落水我是成功了。

    我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从来不知道我曾到江河里游泳,更不知道我还敢从桥头往河里跳。他们也许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经常埋头在书中的文质彬彬的好学生,竟然会做出这种只有顽童才会去干的冒险行动。然而我确确实实这样干了,干得比顽童还要大胆。

    为逞一时之强而去冒这样的险,似乎有点蠢,有点不值得,但我因此而树立了这样的信念:凡是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信条越来越明确。尽管以后我也不断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威风凛凛(_________)   湍急(__________)   蜷曲(__________)   惊惶不安(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2)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

    3.阅读文章,作者幼时为什么要饲养蚂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两次“囚蚁”的经历。

    4.饲养蚂蚁的失败让作者明白了什么?找出原文语句。对于作者明白的内容,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5.在“跳河”的章节中,作者一开始就写了自己准备跳河的紧张、恐惧的状况:“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脚却有点儿发抖……”这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6.作者所说“凡是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信条越来越明确。尽管以后我也不断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思考?

    7.童年是多么美好纯真的记忆啊!你是否有回忆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的童年往事呢?你是否有过回忆起来醍醐灌顶的童年经历呢?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关于自己童年的经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三藏道:“徒弟们,且休闲讲。那个会求雨,与他求一场甘雨,以济民瘼,此乃万善之事;如不会,就行,莫误了走路。”行者道:“祈雨有甚难事!我老孙翻江搅海,换斗移星,踢天弄井,吐雾喷云,担山赶月,唤雨呼风,那一件儿不是幼年耍子的勾当!何为稀罕!””

    (1)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小说家________。

    (2)文中的“行者”是谁?说说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小说中的其他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边的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题目:人生路上风景美

    作文(2)阅读下边材料,选择你感悟最深的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片善可嘉,朝闻甘于夕死”,这是唐代诗人骆宾壬对待听取别人善言的态度。现实生活中,别人的琐言片语,往往会给我们以教益或启迪。学会倾听,你会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你会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你会懂得朋友的善意提醒……学会倾听,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辩明方向,在生活的舞台上你将绽放如莲。

    请以“学会倾听”为话题作文。

    作文要求:① 要有自由、有创意地,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 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在记叙中可插入适当的描写和抒情;④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⑤不少于55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