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非选择题 3 题,选择题 1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周期排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都姻关系的异,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 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 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宪法起草人之一汉密尔顿强调:人类的情感会随着对象的距离而减弱,根据这个原则,各州人民对他们的地方政府往往比对联邦政府怀有更强烈的偏袒。据此他主张

    A. 在宪法中加入人权法案

    B. 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C. 加强州权抑制联邦权利

    D. 国会采两院制以求平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美国宪法制定者认为:联邦权力机构中,“由于司法部门最弱,故最易遭到立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必须加以保障”。下列各项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司法部门

    A. 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B. 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C. 审查国家财政预决算

    D. 组织法庭弹劾总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39年维多利亚女王问保守党领袖皮尔是否愿意出任首相,由于此时保守党在议会下院不占多数席位,皮尔拒绝上任;1841年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皮尔接受女王任命,出任首相组阁。这反映出英国

    A. 政党领袖由议会选举

    B. 内阁需得到议会信任

    C. 首相职权受制于国王

    D. 议会选举受国王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俾斯麦领导了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建立了一个普鲁士为主的德意志民族国家。1888年继位的新皇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政见大相径庭,于是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首相职务,同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 俾斯麦失去了德意志民众的支持

    B. 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权力极其有限

    C. 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员任免权

    D. 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这里的“它”是指

    A.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 光荣革命的胜利

    C.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议会制度的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材料说明

    A. 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已经崩溃

    B. 君主专制制度事实上开始动摇

    C. 太后临朝称制有利于政权延续

    D. 太后立幼是权力斗争激化表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记载:“他规定一切职官都须在著名人物(才德)和小康以上的家庭(资产)中选任;必须是‘五百斛级’或所谓‘双牛级’(即第三级)或骑士级才有当执政人员的被选举权。第四级,即佣工,是不容许担任任何官职的。”这一规定

    A.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权利平等

    B. 造成了公职人员的贪污和腐败

    C. 加剧了贵族与平民阶层的矛盾

    D. 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重划选举区,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新设五百人会议,代替过去的四百人会议;创立所谓“贝壳流放制”,这些改革内容在雅典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A. 使雅典成为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滥觞

    B. 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夺取政权奠定基础

    C. 使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D. 兼顾了各阶级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人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 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B.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批准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连衙署建筑也改变了台湾坐东向西的习惯,而如内地“衙门口,朝南开”。材料说明

    A. 康熙完成了统一大业

    B. 清政府对台湾有效管理

    C. 台湾与大陆同步发展

    D. 台湾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周封邦建国   B. 秦朝设郡置县

    C. 汉朝行“推恩令”   D. 元朝广设行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B.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C. 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D. “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君主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 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

    B. 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C. 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

    D. 宗法分封制在边缘国家首先遭到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材料表明科举制

    A.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 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

    C. 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D. 成为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163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2460。宋朝皇祐前官额24000员,仁宗皇祐五年人口22292861人,二者比例为1:926。宋朝与唐朝相比

    A. 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 选官范围扩大

    C.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D. 官僚机构庞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面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清朝名臣张廷玉居官五十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深受器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期间,他可以

    A. 监察地方各级官员   B. 直接掌管中央六部

    C. 独立处理军国大事   D. 协助皇帝上传下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十二铜表法》规定:“假如流经公共土地的溪水涧或道使私人领地逋受损失,则(私人领地的)所有者可提出赔偿损失的起诉。”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

    A. 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B. 保护私有财产权利

    C. 公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D.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 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C. 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 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迫使沙皇政府走上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1861年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的,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了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中的“战争”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废除后,俄国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政治方面的特点。

    材料二   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的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723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的有利于皇权的运作。

                                ——摘编自高明士著《隋唐五代史》等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对三省制的改变及其原因。

    材料三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  )

    A.推行了郡县制度      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