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选择题 7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2 题,名著阅读 1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③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晏几道)

    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

    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工业革命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也影响到东方国家。在中国近代,不少人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只能批判自己的文化,走西方之路。这种西方文化优越论掩盖了一个基本历史事实,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曾长期互相影响,东方文化也曾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是在19世纪西方国家取得了世界发展的主导权后,它们将西方文化标榜为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不断向外传播,西方中心主义才盛行起来。

    面对西方文化迷信,只有从历史上揭示出东方文化的价值以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滋养和影响,才能打破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从而彻底走出西方中心主义。

    希腊被誉为西方文明之根,但希腊文化的形成曾受到埃及、亚述等东方文化的影响。希腊正是从东方的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中学习了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才成长起来。对于这一点,西方一些严肃的学者完全承认。他们认为所谓的西方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起源于近东”。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走向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环节,而这两个最重要的文化变革都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18世纪,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经典陆续翻译介绍到欧洲后,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热。他们一系列介绍儒家思想的著作,对正处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产生了深刻影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了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把中华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

    历史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与现代社会完全冲突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也不是与现代思想根本对立的。而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东方文化对它的滋养与影响是无法掩盖的。如果设置一个二元对峙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以期在文化上压制别人,这种做法不尊重历史,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回顾历史,明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渊源,打破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的逻辑,将西方文化还原为一个地域性文化,有助于我们今天确立文化自信。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否认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不是要走向东方中心主义,而是要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化。

    (选自张西平《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不仅影响到东方国家,而且曾在历史上推动过西方工业革命。

    B. 希腊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中学习了很多东西才成长起来,这种说法,西方学者也完全承认。

    C. 孔子在自己的哲学中采用过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自然神论的版本,莱布尼茨加以考证,并得到证实。

    D. 设置二元对峙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以期在文化上压制别人,是不尊重历史的文化霸权主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谈起,指出西方中心主义盛行跟19世纪西方国家取得世界发展主导权有很大关系。

    B.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历史,说明要打破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只有揭示东方文化的价值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C. 举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和言论作为例证,意在说明,没有中华文明史,也就没有西方文明史。

    D. 作者希望人们把西方文化还原为地域性文化,确立文化自信,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文化优越论不仅掩盖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且将西方文化标榜为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B. 欧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个重要的文化变革都受到东方文化影响。

    C. 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文化,其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现代思想不完全冲突,也不根本对立。

    D. 否定西方中心主义,不是否定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更不是要构建东方中心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鸡  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C.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D. 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①_____,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②_________。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③_________。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 山水画家施贞泉先生,其作画时轻松若定、恣意挥洒,而且作画神速,倚马可待,令人叹为观止。

    ② 前段时间,有人传言称在地铁上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随后便意识模糊,醒来时发现财物不胫而走。

    ③ 他深知后宫斗争的激烈,因此再三嘱咐女儿,一定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

    ④ 京剧大师梅葆玖,在70岁登台表演《大唐贵妃》时,嗓音依然珠圆玉润。

    ⑤ 经过七轮谈判,古巴与欧盟终于签订关系正常化的城下之盟,为双方在经贸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打开了宽广通道。

    ⑥ 文化程度不高的唐钢,自嘲为“跛鳖”,他立志发扬跛鳖千里的精神,不断学习,并在民间文学方面存下雄心壮志。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知。

    B. 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确认非法疫苗案部分上下线为药品经营企业业务员,并公布了可能造成涉案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9家药品经营企业。

    C. 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强调,要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恶意欠薪案件,从源头上消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D.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对于未来利率走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这要看经济形势,特别是物价的数据所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本届书法研讨会,推举您忝列参加,辛苦您了。

    B. 王刚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鸡栩栩如生。

    C. 你的报告对我有一定的帮助,特此致谢。

    D. 您借走的《古文观止》已有数月,望能璧还与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加点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B.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C.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坏;毁灭)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流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中对“于”和“而”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取之于蓝         ③不拘于时

    ④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⑤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 “于”全相同,“而”全不同   B. “于”全不同,“而”全相同

    C. “于”全不同,“而”全不同   D. “于”全相同,“而”全相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馀,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

    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

    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B.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C.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D.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是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迁”既可以指官职的调动,又可以指官职的晋升。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太傅、太师、太保。

    D. “建宁”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B. 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织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 崔蹇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D. 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父亲去世时,家中资产竭尽,十分贫困,为葬父只能卖掉田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

    (2)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红蕖:荷花。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首句中“断”“明”“隐”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B. “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一句写景有声有色,与上一句空中的景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三句似人物素描画,其内心世界通过外部形象得以彰显。

    D.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豪情。

    E. 词的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2.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具体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2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高瞻远瞩地指出施行王道必须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做好教民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集中表现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荒谬心理。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题文)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赞扬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 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