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情景默写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其他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典例(2017·课标全国卷III)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 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 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 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善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学不可以    已:停止           木直绳     中:合乎

    B. 金砺则利    就:靠近           臂非长也   加:更

    C. 声非加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君子非异也  生:资质、禀赋

    D. 有槁暴     虽:虽然           而闻者     彰:夸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涂有饿殍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B. 冰水为之而寒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C. 秦孝分据崤函 固         东割膏腴

    D.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2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直击民生痛点,向大气污染宣战,国家环保部门相继约谈一些省市,要求其认真整改,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效果。

    ②一些论文“窃贼”,对自己的做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堂而皇之地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根本就是学术界的耻辱。

    ③韩国领导人允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系统,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认为韩国的行为完全是开门揖盗。

    ④即便是编写网络“百科全书”,也需要有历史的高度,一个颠倒黑白、泥沙俱下的“百科全书”,必将被人们唾弃、被历史淘汰。

    ⑤办好农村教育需要更新观念,更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的优势,要靠农村教育工作者自己鼎力相助,而不是复制城市教育模式。

    ⑥跟《三面夏娃》《搏击俱乐部》《黑天鹅》等影视剧的多重人格角色相比,《柒个我》中七重人格的主角,堪称大方之家。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十个空,若多答,按题号顺序取前十个)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运用“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4)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剑阁峥嵘崔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7)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   )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   除:除去官职

    B. 及肄射,将先破的     的:箭靶中心

    C. 吏籍为盗者系狱       籍:登记

    D. 自是民无一人犯法      自是:从此

    2.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 告老本指古代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 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 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 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 “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 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

    E. 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古代形容是指形体容貌。(____)

    (2)寡人是指寡德之人,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___)

    (3)宸翰是指皇帝的笔迹。(____)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是经书著作。(____)

    (5)四书是《诗》《书》《论语》《孟子》。(____)

    (6)牺牲古代 祭祀用的 猪牛羊等,其中少牢指 猪牛羊 各一头,太牢指猪羊各一头。(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玉。

    哈尔滨市67路公交车司机在行车途中心脏病突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公路边;用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拉下手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下车。然后熄灭了发动机。他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位公交车司机很平凡,事迹也很平凡,但这临死前的一幕却震憾人心。

    读了这个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论点明确(2)结合材料论证,结构清晰,使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