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综合性学习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选择题 5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会诗词)

    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甲)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乙)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     乙:  

    (咏经典)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信中国)

    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不少于两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艺人木匠、补锅匠、补鞋匠等的手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材料一  ①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针对少儿读“经”的不断涌现,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了“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

    ②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动力无疑是积极的。

    ③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④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媸,读作chī,相貌丑陋,与“妍”相对)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⑤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⑥“有没有印度帝国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曾有英国人如是感慨。但凡对本国历史稍有了解者,都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读经”是学习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但“经”毕竟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尤其是欠缺现代科学的内容。建构现代精神家园,仅靠“读经”是不行的,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材料三  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说,经典是圣贤的著作,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所以读“经”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能实现开发人性的教育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也表示,记诵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教学方法,但除了背诵外,读“经”还应注重解疑释惑,记诵与理解并重,否则会使孩子置身于僵化的教育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三则材料共同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综合三则材料,分条归纳其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关注的现象:      

    积极意义:      

    负面影响:      

    2.阅读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心论点。

    3.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是习近平主席的话,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在本文的含义。

    4.材料一第③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关于三则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经诵典时“怎么读”很重要,所以要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

    B. 材料一第④段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表明读经典要加以鉴别和取舍。

    C. 读经典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D. 经典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他能帮我们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红海行动》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娉婷(pīn)    摇曳( yè )     濡养(rú)     俯拾即是(jì)

    B. 轻觑(qù)     恪守(gè )     绮户(yí)     矫揉造作(jiāo)

    C. 劫掠(jié)    箴言( jiān )   拮据(jié)    自惭形秽(suì)

    D. 褴褛(lán)    阔绰( chuò )   伛偻(yǔ)     岸沚汀兰(tīng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免     旁鹜     断章取意     一代天娇

    B. 遵循     恣睢     富丽堂皇     自吹自擂

    C. 赃物     亵读     郑重其是     红装素裹

    D. 制栽     糜下     彬彬有礼     相得益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

    A. 李爷爷最终还是决定进城去和儿孙共同生活,只为了享受天伦之乐。

    B. 人应该学会负责,你这样李代桃僵地替他承担责任,不是帮他,反而是害他。

    C. 这条广告拍得实在太好了,让人看了莫名其妙,久久难以忘怀。

    D. 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的作品,选自《朝花夕拾》。

    C.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例如“千里共婵娟”中“婵娟”代指“月亮”,“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代指“史册”。

    D.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词语。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艾青诗歌《冬天的池沼》,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

    -----给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注)《冬天的池沼》写于1941年1月。原稿题目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记,1939年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ī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

    (1) 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题目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诗歌。

    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最后一节依然构成总分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填空。

    (1) 寄书长不达,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3) 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4)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5) 当我们登临山顶环视祖国美丽的风景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理想仍在,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__     (2) 雾凇沆砀 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__    (4)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 “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 何陋之有?

    C.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作文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在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文题一:请以“风雨中,我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进入青春期,梦想、友谊、亲情、个性,时时与我们相伴;孤独、迷惘、挫折、叛逆,常常与我们同行。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着别样的青春风景。

    请从上面材料中选取两三个关于青春的关键词,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别样的青春风景”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确定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