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材料一  ①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针对少儿读“经”的不断涌现,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了“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

②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动力无疑是积极的。

③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④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媸,读作chī,相貌丑陋,与“妍”相对)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⑤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⑥“有没有印度帝国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曾有英国人如是感慨。但凡对本国历史稍有了解者,都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读经”是学习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但“经”毕竟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尤其是欠缺现代科学的内容。建构现代精神家园,仅靠“读经”是不行的,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材料三  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说,经典是圣贤的著作,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所以读“经”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能实现开发人性的教育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也表示,记诵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教学方法,但除了背诵外,读“经”还应注重解疑释惑,记诵与理解并重,否则会使孩子置身于僵化的教育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三则材料共同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综合三则材料,分条归纳其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关注的现象:      

积极意义:      

负面影响:      

2.阅读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心论点。

3.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是习近平主席的话,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在本文的含义。

4.材料一第③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关于三则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经诵典时“怎么读”很重要,所以要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

B. 材料一第④段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表明读经典要加以鉴别和取舍。

C. 读经典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D. 经典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他能帮我们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