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8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判断题 5 题,非选择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有学者说,“(某一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一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先秦诸子学说中,有一家最切合时务,并直接指导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一家是

    A. 道家

    B. 法家

    C. 儒家

    D. 墨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出现在韩国。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则来自中国,大概出现在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时,找到如下材料:“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这一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古代文人常以诗词来描绘古代中国丰富的商业活动。下列诗词中,描绘的内容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 “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

    D.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近代某文件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这一现象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临时约法》颁布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国史纲要》中提到,“□□□□声势浩大,致使大清半壁的天下临时丧失,最后还靠汉族中出来几个人把□□□□打倒。”这段话中的“□□□□”应是

    A. 太平天国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近代有思想家认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该思想家是

    A. 魏源

    B. 李鸿章

    C. 梁启超

    D. 孙中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毛泽东同志说,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这里的“胜利”是指辛亥革命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思想

    D.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是“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统计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1898年中国报刊事业空前繁荣

    B. 1913年中国报刊数量增长是因为维新变法

    C. 1919年报刊数量猛增缘于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D. 中国报刊数量增长反映了国人办报日益成为主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口号,表达了五四运动诉求的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体现了长征

    A. 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C. 实现了党工作重心转移

    D.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写道:“好些中国士兵在城外放下武器投降了。在他们招降的七十二小时内,在长江江岸被扫射而集体的被屠杀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最可能的是

    A. 旅顺

    B. 北平

    C. 南京

    D. 重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折线图。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1895至1912年,初步发展

    B. 1912至1919年,发展缓慢

    C. 1927至1936年,短暂春天

    D. 1949年之后,迅速消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学者曾大力提倡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据此,该内容出自

    A. 《孔子改制考》

    B. 《变法通议》

    C. 《文学改良刍议》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新中国某部法律中提到:“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法律应该是

    A. 《临时约法》

    B. 《共同纲领》

    C. 1954年宪法

    D. 1982年宪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为此,我国在新时期

    A. 制定了“双百方针”

    B. 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重要决策

    C. 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初步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国民教育体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为1978至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A. 国民经济的比例日趋合理

    B. 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

    C. 改革开放的决策富有成效

    D. 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72年2月21日到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

    A. 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B. 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C.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D. 有利于推动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文中“自己特有的法律”指

    A. 习惯法

    B. 成文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苏格拉底曾说:“我的朋友们,当我的儿子长大时,如果他们关心财富或者其他东西超过了对道德的追求的话,请惩罚他们,就像我曾惩罚你们一样。”这表明他意在

    A. 强调重视家庭教育

    B. 反对人们拥有财富

    C. 极力维护公民权利

    D. 提倡人应具备美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经过70天的航行,虽然他没有到达中国,也没有到达印度,但他根据地图,仍将他到达之地称为“印度”(Indian),将他遇到的原住民称为“印度人”(Indians),他其实不知道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这里的“他”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麦哲伦

    D. 达•伽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世界小史》中记载了一些人的想法:人在根本上是平等的,还要受到平等对待;上帝创造的每一个理性生物的权利都不能、不允许被剥夺;每个人要听从理性和良心呼唤;应该让人有人的尊严。这些想法,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智者运动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宗教改革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高二③班的同学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内容是“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为此,在美国这一栏,填入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国家

    主题

    英国

    从国王到议会

    法国

    从人性到理性

    美国

    德国

    从分裂到统一

    A. 从王权到代议

    B. 从专制到立宪

    C. 从邦联到联邦

    D. 从计划到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刘宗绪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社会主义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巴黎公社革命从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C.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D. 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弗洛伊德说过:“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得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其中,与“第二次打击”有关的理论是

    A. 牛顿的力学体系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爱因斯坦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以下属于这个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国家干预经济

    B. 实行计划经济

    C. 倡导“新经济”

    D. 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列表格是某国经济发展的数据,它反映了

    工业生产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A. 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B.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

    C.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 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下列史实,最能说明“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的是

    A.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古巴导弹危机加剧

    C. 欧洲共同体的诞生

    D.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应运而生。与这一新思潮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判断题 共 5 题
  1. 唐朝沿袭隋制,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取旨决策,门下审议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A.正确B.错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形成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作了详细的论述。

    A.正确B.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A.正确B.错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其中生产组织形式的飞跃表现在蒸汽化到电气化。

    A.正确B.错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漫画《山姆大叔忙坏了》,反映的是两极格局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A.正确B.错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摘编自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摘编自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三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摘编自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在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顾炎武的治学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家是怎样影响社会发展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全球化对世界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关于全球化,学术界并未形成完整理论学说,也未达成完全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球化的起源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有学者把全球化分为六个阶段:

    1492—1760年是世界市场形成前的准备阶段;

    1760—1870年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

    1870—1914年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阶段;

    1914—1945年是全球化倒退阶段;

    1945—1990年是全球化新发展阶段;

    冷战结束以来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什么?它和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学术界对此有三种观点:全球化是中性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全球化的起源”,形成了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格局和经济体制方面分析原因。

    (3)如果说“全球化是中性的”,中国是怎样主动融入的?如果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又该如何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请说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和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

    (2)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哪次会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其总方针又是什么?

    (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形成了怎样的“统一战线”?它有何作用?

    (4)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其标志性成果是什么?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5)综上所述,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