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减少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开展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1)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2)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3)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表明(   )

    A.“严重社会问题”使英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B.英国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以解决“严重社会问题”

    C.“严重社会问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的

    D.自由党人认识到“严重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长治久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 

    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

    类别

    比重(%)

    年平均增长率(%)

    1921年

    1936年

    轻工业

    44.1

    30.7

    5.46

    重工业

    54.6

    62.9

    9.94

    A.轻工业的衰落加剧民生痛苦         B.积累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流通领域中去。这里论述的是(    )

    A.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B.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通史·西欧》中描述这样一场近代战争:“两个国家间的胜负,以进攻国的优势转变为溃败而告终。战胜国不仅再一次宣告了工业的力量,也开启了新兴大国挑战这个旧的大陆主人的序幕,并为战胜国日后恶行埋下了伏笔。”材料中的这场近代战争应指(    )

    A.英荷战争       B.英法战争       C.普法战争     D.法俄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侯,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    )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C.充分的选举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 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 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 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 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 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 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 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A: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D: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特点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