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16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6 题
  1.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孔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取项合适的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   )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

    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的先秦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孔子

    C. 荀子

    D. 孟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孔子在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他整理出六种教本,后人称为“六经”,其中不包括

    A. 《诗》

    B. 《易》

    C. 《乐》

    D. 《论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春秋时期,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资格的是

    A. 墨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孟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

    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在当时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

    A. 系统的“仁政”思想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人性本善”的思想

    D. 轻摇薄赋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荀子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A. 最早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思想

    B. 主张“以德服人”

    C. 结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使之更适应社会需要

    D. 主张“性恶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

    A. 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B.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

    C. 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D. “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

    A. Li Er

    B. Kong Qiu

    C. Meng Ke

    D. Xun Kuan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故宫养心殿中的雍正所书“中正仁和”匾,展现了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日:“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日:“民为贵,社很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l)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

    (2)这一特征对儒学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要分析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的中心,前后历时150年左右,孟子、荀子、李斯、韩非、屈原等都曾来稷下游说或进行学术访问,囊括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请回答:

    (1)如果你当时有幸能到稷下学宫听讲学或参与论辩,你会选择支持哪一家学说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2)你所支持的学说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的价值?举一例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请根据下面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游列国(邮票)

    材料二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三人民网2010年9月27日报道,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围绕儒学思想的时代发展与国际传播、儒家与文化多元化发展儒学的历史研究、现代阐释、当代价值、世界传播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与广泛对话。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六大功能。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家应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出孔教儒家思想的六大功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成为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能大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举例说明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皆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四则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而叙述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所体现的核心主张。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说明其原因。

    (4)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为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