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句子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按要求填空。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3)《师说》的语言简洁生动,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传神地勾画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1)为了向普通读者介绍中国古代园林中“窗”的艺术作用,建筑学家引用下面哪句诗文最为贴切?(______)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C.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这种由生育和婚姻事实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句话应在下文中(______)处。

    社会结构中最重要联系是亲属关系。[A]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当我们用这个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属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B]我们在这个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C]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连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D]每个网络都有个“己”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感觉的等级通常井然有序。根据统计,人们的绝大多数经验来自视觉,视觉所复盖的空间范围是无可比拟的。这无形地决定了视觉的特殊威望。如若听觉、味觉、嗅觉或者触觉异于视觉,视觉有权力予以否决。这种优先甚至使视觉晋升至精神范畴。“观点”、“意见”、“看法”、“重视”、“洞见”,这些词的词根均出自视觉。

    ②当然,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如此器重视觉,甚至人类的视觉崇拜也不是亘古如斯。但时至今日,视觉已经主宰了社会。丹尼尔·贝尔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它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无论是绘画、电影、尤其是电视无不体现出视觉文化的强大规模。

    ③视觉的时代是如何来临的?这也许是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十七世纪的科学曾经如同宗教一样否定了人的躯体。宗教宣布躯体是贪欲之源,科学宣布躯体感官无法获知真理。然而,这种否定并不包括视觉。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视力甚至变成了一种控制的形式,盟主之尊不可动摇。

    ④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乐意承认现有的等级秩序。譬如触觉。触觉表明了真正的躯体亲历,遥看泰山并不算登临泰山,唯其一双脚掌触及泰山极顶的那一块岩头之后,登临方告完成。视觉之泛滥如同唾手可得的报纸,触觉却像独一无二的日记。

    ⑤人们还可以重新核对一下感觉的等级秩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种排列无宁说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认定。马尔库基曾经指出,味觉或者嗅觉之所以显得低级,恰是因为这两种感觉屈从强烈的肉体快乐。所以,这种排列表明,感觉的社会功能正在依次减弱,空间范围逐渐缩小;但是,社会文明遗忘了,这种排列同时表明躯体与感觉对象之间的距离不断迫近,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愈越密切。人们不难想象一个极端的例证:置身于干燥的沙漠之上,海市蜃楼的眼睛享受怎能同一掬凉水的口舌之快相比呢?

    ⑥然而,视觉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眼睛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感官,它贪婪地向四处射出视线,不仅能够穿透空间距离,还可以气吞山河。在这个意义上,嘴弗如远甚。眼睛却毫不费力地吞噬一座大山,尽管眼眶的容积不过是口腔的七分之一。

    ⑦所以,一个人眼睛所消费的景象是惊人的。幸好,这些景象不会因为眼睛的消费而遭受损耗。然而,这并不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从“我”到“它”的单向度运动,它表明躯体与对象之间的特殊关联。我看到十尺之外的一棵树,此刻的树成了“我”的环境,成了躯体的延长。这种特殊关联甚至令人感到看的作用是有形的,视线的投射将引起物的回响。看是以躯体为中心重新组织视觉世界。我的眼光刺入了世界的纵深,表面上并没有能挪动对象,但依然表明了躯体的到场与无声参预。

    ⑧不管怎么说,看是一种享乐,一种躯体欲望的间接满足。这至少是一部分视觉娱乐长盛不衰的原因。人们可以通过窥视欲解释某些电影和电视片。它们保证了观众不必尴尬或冒险地卷入特殊情节,可以在一个安全地带尽情地窥视他人秘密,从而悄悄获得一份躯体的快乐。于是,看与被看之间出现了主从等级。

    ⑨这当然不仅是眼睛的角逐和较量。一个人所有的身份、财富、权势乃至体力都将凝聚到眼睛上,介入视觉快感的再分配。许多时候,文化习俗已经作出了规定。例如,人们在长辈面前必须低眉俯眼,盯视上司是无礼之举,如此等等。在某些场合,眼睛和眼睛也可能狭路相逢,互不相让。这种对抗往往是是以怯弱者转开眼睛而告终——他通过转让看的权力而换取了人身安全。

    ⑩人们的看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眼睛是在画家的率领下重新认识了山川森林,花鸟鱼虫。然而在今天,视觉领袖的位置已经逐渐为电视摄像机所篡夺。电视摄像机力图独搅大权。它有效地延长了视觉距离,让眼睛纵情饱览;另一方面,它又将自己的速度、立场、视野范围和编辑剪接强加给观众,剥夺观众不同的视觉选择。在这个电视的时代,人们看到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同时,人们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易于患上左拉所说的“视觉瘫痪症。”

                                         (节选自南帆《叩访感觉》,有删改)

    1.第⑥段中“气吞山河”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分析第④段是如何说明“触觉”的作用的?

    3.下列对第⑤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上承第④段的内容,重在说明社会功能决定了感觉的等级秩序。

    B. 第⑤段内容是对第④段的补充,说明其他感觉同样构成对视觉的挑战。

    C. 第⑤段将几种感觉进行横向比较,是为了在下文强调视觉的统治地位。

    D. 第⑤段主要是为了说明感觉的等级秩序并不是绝对的,应该加以调整。

    4.可用来阐释第⑦段中所谓“躯体与对象之间的特殊关联”的一项是(   )。

    A. 古希腊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B. 《论语》中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C. 李白笔下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D. 《赤壁赋》中的“主客问对,抑客伸主”

    5.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第⑧--⑩段的阐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有一首歌

    席慕容

    ①我是不到五岁就进了小学一年级的,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一个小学里,我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懂,却学会了一首老师教的歌:“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上海,在南京, 我的朋友在这里。”

    ②这么多来,我不单牢牢地记住了这首歌,并且还记住了教室里地板上温暖的阳光,和窗外对有人对着我微笑的外婆的微笑。

    ③我的女儿是在新竹上的幼稚园,三岁多的小女孩,每天早上去混两三个钟头,也不过是去混吃混喝,随便地唱唱玩玩罢了。所以那天下午,当她说要唱一首新歌给我听的时候,我并不太在意,埋头在书桌前的我,也不过如平日那样,随口地应答着她罢了。 然而,我小小的女儿却认真地唱起来了,用她那稚嫩的童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台北,在新竹②, 我的朋友在这里。

    ④刹那之间,几十年来家国的忧患,所有的流浪、所有的辛酸都从我心中翻腾而出,我几乎要失声惊呼了。转身站起来面对着女儿。

    ⑤不解人事的女儿还抬着头问我: "妈妈,宝贝唱得好不好听?"

    ⑥我小声地回答她:"好听,宝贝唱得好听。"

    ⑦孩子没有听出我声音里的哽咽,她高高兴兴地一边唱一边跑出去找小朋友玩了,我一个人站在屋子的中间,发现热泪已流得满脸。

    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那个后山上开满了油桐花的小小学校里的孩子们,对他们那样羡慕的原因吧。

    ⑨是今年五月初的时候,我们新竹师专美术科的师生一起下乡,到苗栗县③南庄国小一场"艺术服务社会"的活动。

    ⑩南庄国小实在很小很小,紧紧地贴在山边。周围全是山,全种满了油柚,正开着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后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下来,有的飘到山上人家的屋顶上,有的就飘落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

    ⑪这些在山间长大的孩子们,有着和城市里的小孩们一样的自信,跳得好极了。他们的面容都长得很饱满,身体也很结实,低年级那些挑毛巾舞的小朋友们更是扭得很自在、笑容可掬,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在他们跟着音乐节拍舞动的时候,后山上的人家,也都站出来从高高的街边俯瞩着我们。有老人,也有抱着幼儿的妇人,也有荷锄而过的农夫,都靠在街道的红栏杆上,笑嘻嘻地往下看,并且一边还指指点点的。

    ⑫我想,他们一定是在指着哪一个特别高大的是谁家的儿子,哪一个扭得特别厉害的是谁家的小女儿吧。在这样一个小小而安定的社会里,操场上一半的小朋友,他们大概都认得出的吧,虽然也许叫不出名字,但总知道是哪一家的孩子或孙子的吧。

    ⑬在这个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有多少他们自己无法体会出来的幸福呢?可是说不定,他们反而会找出成打的缺点来,他们会觉得这里太偏僻、太闭塞,生活太死板,太缺少变化,因此,在他们成为少年以后,这样安定与安静的气氛反而会使他们觉得烦燥和苦闷,恨不得能冲出去,到另外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里,去做一个潇潇洒洒的流浪者的吧。

    ⑭可是,他们哪里会知道,有多少流浪的人渴望能找到这样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小小角落呢?有多少流浪的人捧着一颗憔悴的心却找不到可以安歇的地方呢?

    ⑮活动开始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开幕式,师生们聚在一起听教育部的一位司长讲一段话,他对小朋友说: "我三十年前第一次走出校门来教书就是在这个学校,面对着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小朋友,所以,今天看到你们,就好像又回到三十年前一样……"

    ⑯他对小朋友说话的声音特别温柔,和地平常少事公办甚至有点盛气凌人的语调完全不一样,站在礼堂的后面,我不禁动容。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较为软弱的一点吧,面对着和三十年前一样的天真纯洁的小面孔,再刚硬的人也不由得要变成极为温柔的吧,而我是要羡慕他还是要妒忌他呢?经过了这样悠长的岁月,还能回来细数他少年时的脉络,还有同样的山,同样的树,同样的校舍,同样的操场,甚至差不多同样的小小面孔来迎接他,他的幸福真是难以衡量的了!

    ⑰而我是要羡慕他还是妒忌他呢?

    ⑱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

    ⑲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风沙特别大的黄昏,或者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原野,或者在刚亮起灯来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驶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而那个缓慢却又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那是我的歌。

    ⑳我并不怨怪我的父母,我也不怨怪我的国家,可是,命运给我的,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安排啊!我有一个很美丽的汉文名字,可是,那其实是我的蒙文名字的译音而已,我有一个更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故乡。

    (21)察哈尔盟明安旗,一个多遥远的地方!父亲说:明安在蒙文里的意思是指一千只羊,就是说那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那里羊多,草又肥美。 而今夜,在灯下,我实在忍不住要揣想,如果我能在一块广阔而肥美的草原上出生长大,今天的我,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了呢?

    (22)在我的心里,会不会有一首不一样的歌了呢?还是说,我也许会和那些在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一样,觉得日子太单调、生活太平凡,因而对外面的一切有了无法抑止的激情,甚至在梦里也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个永远的流浪者呢?

    (23)梦  与现实,到底哪一样能够令人满意呢?

    【注】①席慕容:蒙古族,诗人,散文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1949年去香港,1954年迁居台湾。②新竹:台湾西北部城市。③苗栗县:位于台湾中北部,多山。

    1.分析第⑪段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文章结尾三段连用问句,请赏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3.文章的标题“有一首歌”内涵丰富,试做简要分析。

    4.以第⑲段为例,赏析席慕容散文的语言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题上卢桥①

    (宋)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1.在标题空格处最不可能填入的一项是(   )。

    A. 清平乐   B. 天净沙   C. 破阵子   D. 西江月

    2.下列最能概括本词主要写作特征的一项是(   )。

    A. 因小见大   B. 借古喻今   C. 对比映衬   D. 托物言志

    3.这首词如何做到将情、景、理三者合一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②而归。

    ②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③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慴③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议论,蕲④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⑤家虽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⑤而贤过之。

    (节选自《高青丘集 凫藻集》卷四)

    【注释】①风后:人名,相传为皇帝相。②具区:太湖的古称。③慴:同“慑”,威慑。④蕲:同“祈”,祈求。⑤楼君卿、原巨先:人名,两人都任侠好客。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用周养宾客           (2)顾生不下己

    2.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使酒人恶能勇(   )

    A.罪恶,邪恶     B.丑陋     C.憎恶     D.哪里,怎么

    (2)为请诸公间营具之(   )

    A.经营     B.谋求    C.围绕     D.建造

    3.把第③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第④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B.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C.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D.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5.下列对第③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写了一名军将“竦听”“ 居樽下拜”等动作,间接表现出南宫生的声望卓著。

    B. 从另一名军将“从健儿”“带刀”“策马踵后生”等行为,可见南宫生能“以气服人”。

    C. 写南宫生在跟踪者意欲行凶的情况下,“故缓辔”“不少避”,表现出他心胸气量过人。

    D. 详细描述了南宫生折服两名蛮横军将的经过,凸显出他既豪侠仗义又不失谋略的特质。

    6.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南宫生之“贤”有哪些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②祈年、橐泉:宫殿名。下文的长杨、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

    A. 其   B. 而   C. 所   D. 以

    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写“以至近求最高”,点明课修剪“凌虚台”的原因,即这一处能登高跳远。

    B. 第一段中写太守近山“未尝知有山焉”是一种缺憾,点名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

    C. 第一二段叙写筑台的缘起和经过,说明其命名为“凌虚”的原因,是文章内容的重心。

    D. 文末所谓“世有足恃者”指“夸世而自足”者,作者以此来否定筑台的意义,卒章显志。

    3.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 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 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4.第③段提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含讽刺太守之意,有人则以为否。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有人说,规律往往能将复杂的现象解释的简单清晰;也有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都无法用规律来简单解释。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