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②祈年、橐泉:宫殿名。下文的长杨、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

A. 其   B. 而   C. 所   D. 以

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写“以至近求最高”,点明课修剪“凌虚台”的原因,即这一处能登高跳远。

B. 第一段中写太守近山“未尝知有山焉”是一种缺憾,点名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

C. 第一二段叙写筑台的缘起和经过,说明其命名为“凌虚”的原因,是文章内容的重心。

D. 文末所谓“世有足恃者”指“夸世而自足”者,作者以此来否定筑台的意义,卒章显志。

3.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 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 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4.第③段提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含讽刺太守之意,有人则以为否。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你的看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